左宗棠对科举,心情是蛮复杂的,爱过是恨,恨过是羡。科举兴与废,期间千余年,没有一个读书人,不爱科举的。自古华山一条路,一世功名一试途,试途者仕途也,不经考试这一条路,读书人就不会有第二条成功路。现今的路当然宽了,可以走商路,可以走文路,可以走学问路,可以走科技示范户路。然清朝之前,这些都没有,只有一条仕途,欲仕途须先试途,读书人没有不想走的。蒲松龄没仕途呀!?老蒲仕途是没,但他试途过,不过是试途没过,所以走不了仕途。
常谓十年寒窗,何止十年喔,三四十年寒窗都是有的,平均下来少说也有二十年寒窗,寒窗这么久,没谁不想来个炙手可热。左宗棠寒窗多少年,秀才举人,一路考去,考到举人,怎么也“进不了士”了,左宗棠发了脾气:爷不考了,奈不了我何。第三次考进士落选后,左宗棠写信给堂客:“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这话说得有点豪气有点酸气,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找留爷处。
酸气变灰心,灰心转壮气。左宗棠这次款段出都,还真是很多年,不复再踏软红,不再走进挂满豪言壮语的红标语考场,他在老家,买了不少农学著作,比如《科学养猪》《黄桃栽培》《养泥鳅十注意》等等,他想当一个科技示范户,做新时代先进农民。想跟诸位一样,位卑未敢忘忧国,因为位卑,所以不忘忧国。好比阁下看各个群里,激动讨论国家大事、世界局势的,都是些不曾当过官的。
左宗棠抛了课本,抛了教辅书籍,他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买“农业科技类”等科普作品,他也抄了《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和各地方志,噢。那时节,左宗棠科技不曾致富,还买不起那些书,只好手抄书。没谁知道,左宗棠读这些书有甚毛用,估计他没多想,想的是,去各个群里聊天,显得比群友们既多知识,更多见识,赢得群里齐齐点赞罢。
果然是歪打正着,正打正不着。那些读正经书的,最后是没什么用,而读耍谈经的,最后干了最正经的事业。太平天国鼙鼓动地,那左宗棠本来会老死牗下的,因此横空出世,驰骋于历史的星空,那些“团鱼养殖法”固然用不着了,那些《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却给左宗棠派上了大用处,四书五经全都用不上,用得上的是这些考场无用之书。无用之用大矣哉。
试途是仕途之手段,仕途才是试途之目的,正如文凭是文化之途径,文化或能力才是文凭的真谛。左宗棠试途不了,因太平天国这个特殊情况,却也仕途了。仕途走的不是试途,到底不是正经光彩路径。
左宗棠也未能免俗,重新燃起了心中烧得红彤彤的文凭之火,他也想要考个进士,再考不上,也想皇上颁发一个函授文凭,这个文凭,其时叫“同进士”。这个也无甚奇处,科股级吏人,怎么着也要去弄个本科,县处级至少想弄个硕士,到了司局级,不把博士弄到手,不放手。左宗棠入了官场,看到一个“科长”都拿文凭在他面前挥舞,既气又急,南征北战也不安心,他在湖南巡抚下面,已是四品卿衔,还依然随身带着四书五经,抵死也要把进士文凭弄到屁股后面垫坐。天天想着考试,还能做什么政事?
左宗棠梦里都想弄个文凭,大家都晓得他的心结,弄得皇帝都晓得了。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老乡兼姻亲的郭嵩焘在南书房行走,这天正行走在南书房,东拉西扯扯到了左宗棠,咸丰问:“左宗棠才干是怎样?”郭嵩焘答:“左宗棠才极大,料事明白,无不了之事,人品尤极端正。”咸丰又问:“闻渠意想会试?”郭嵩焘答:“有此语。”
郭嵩焘这话,是实话,也是说情,左宗棠想科举想得脑壳都起皱了,郭嵩焘也想跟皇帝走个关系,不想咸丰说了一句极明白的话。估计咸丰一生都没说几句明白话,对左宗棠说的,就占了两句,第一句大家都明白,说左宗棠才能那高,别杀他了。其时左宗棠与一个叫樊燮的,闹了一个小矛盾,说来跟文凭也有关,左宗棠骂了樊一句“王八蛋滚出去”,樊燮顶他一句,你这个斜封官,有甚资格骂我?事情闹得蛮大,皇帝都快要下令“就地正法”了。这才有郭嵩焘在南书房给左宗棠说情。咸丰说,这个人死罪免去,还要大用,这是咸丰第一句明白话。第二句明白话,便是文凭事了:“左宗棠何必以进士为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所得孰多?他有如许才,也须一出办事方好。”
要干才,还是要文才?要文化,还是要文凭?家国大事,当然是要读过书的,没有文化的官僚是愚蠢的官僚。不过呢,政事那么忙的,左宗棠更干戎马倥偬事,精力都用在打仗,如何可以分出大半精力,去考科举呢?翻开历史,真正做了大事的,文凭往往不是太高的,刘邦朱元璋是也,卫青霍去病是也,这事还可以举出一大摞的。
一者是,真正干事的,应该让其把精力放在活儿上,干才以干事为主,兼学别样,这才是对的;反过来,干才以学别样为主,兼干事,这是对的吗?错也错也。二者,学习,并不以书本为唯一,生活与人生,更是一本大教材,比四书更书,比五经更经,如何只认书本为学习之唯一呢?不说唯一,凡事第一是从实事中学,实学而干实事。文凭顶多是椟,文化与能力才是珠。
古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科举为第一,以文凭为唯一,没有文凭不能提拔,此实乃非智,是愚智,把天下智慧脑壳,都打包捆在考试路上,没谁去干活了。再如何有水平,有成就,不仅要看最后文凭,还要看第一文凭。这就过矣。文章报国与建功立业,谁更可造福人民,谁更能贡献世界?
左宗棠若一直走在科举之路上,以硕士、博士、进士文凭为依归,那我估计左宗棠不是书虫,也顶多是大官,他建功立业会打折,成就那大历史功业,怕有些难度了。
(作者单位:双清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