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1月5日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委员们聚焦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和高质量建成“二中心一枢纽”,以激情澎湃的履职情怀和高质量的议政发言,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集智聚力、建言献策,奏响了邵阳新发展阶段的“春之曲”。
乘势而上 开拓创新 推动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市政协副主席邓联日的发言
2021年,我们要乘势而上,开拓创新,为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好局、起好步。为此建议: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一是要超前谋划规划项目,及时对接国家和省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梯次分明、数量庞大、可研质量高的项目库。二是要推行项目长制,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由各级各部门领导成员担任项目长。三是要严格考核督促。
坚持创新引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依托三一湖汽、彩虹玻璃等龙头行业和企业,加快技术扩散和产业链延伸,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逐步实现从工业数量型向数字智能型转化升级。大力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大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开放崛起。一是要扩大高端元素进口,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水平。二是要开展行业团结协作,集中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渠道,打好海外市场攻坚战。三是要加快传统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
精心呵护企业。要致力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营商制度性成本,提高企业营商便利度。要全面落实惠企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精心精准做好企业帮扶,树立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精心指导,精准帮助。
加快融城步伐。一是要推动区划调整,市区要与周边“三邵”(新邵、邵东、邵阳县)接壤乡镇融合,做好水、电、气、路规划布局,为“十四五”期间早日建成省域副中心创造人口和地域条件。二是要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促使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并不断催生新型产业、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城市的良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涵。三是要实施产业融合,提高各产业链条的韧力和竞争力,为全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撑。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蒋志南委员代表民建邵阳市委会发言
2021年,我们应抢抓机遇,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此建议:
提质“一廊”,加速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是我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主战场。应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协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通过政府部门向中小企业发榜,协同创新攻关;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强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健全“科企—高企—独角兽—上市企业”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做强“一谷”,打造引领创新发展龙头。全力以赴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特种玻璃谷”,支持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揭榜挂帅”行动,以项目化形式定期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机会清单,引导全球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对“卡脖子”技术清单揭榜,征集最优研发团队、最佳方案解决“卡脖子”难题。
建设“一园”,探索建立创新研发飞地。紧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在创新资源集聚的深圳南山区设立“邵阳科创园”。在科创园成立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出台专门“政策包”,吸引大湾区企业、高校院所在科创园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创新项目在邵阳完成产业化落地。
搭好“一台”,提供全链条科创服务。与湖南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线上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邵阳科创服务中心,打造“邵阳科创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科创服务,优化软环境服务体系。
打造中医药强市 建设好健康邵阳
——李志文委员代表民革邵阳市委会发言
为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跨越,建设好健康邵阳,建议:
发掘药王文化的独特优势,提升我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创办孙思邈中医学院,举办“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研究会暨中医药国际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加强邵阳中医药名方绝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完善中药材产业战略布局,实现中药材规模种植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我市药食两用道地中药材的品种优势,主动融入全省五大中医药材产业带雪峰山片区建设。构建中药材“东销西种”发展格局,建立廉桥药材市场销售大户、深加工大企业与西部县种植基地交流合作机制平台,做强邵东市中药材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打造邵阳中医药地标品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产品创新研发。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链条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制药骨干企业扶持力度,打造具有邵阳地标的名企名品。注重大健康保健食品等产品开发,构建以产值10亿元以上中成药大品种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瞄准打造湘中湘西南医疗中心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医名院名科。
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契机,推进邵阳中医药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建好我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维权平台
——谢岸炀委员代表邵阳市工商联发言
为建好我市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维权平台,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建议:
纳入市委议事日程。市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高位推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维权平台建设,统筹协调司法部门、行政部门、法律服务组织与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维权平台共建、共管、共落实的格局。
巩固现有工作机制。在诉讼机制、复议机制方面,重点发挥律师作用,打通民营企业和律师法律服务的堵点。在检察院与工商联的联席会议机制方面,重点建立民营企业法律投诉平台,畅通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投诉渠道,加强对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行政行为的监督等。在法院与工商联的多元化解商事纠纷机制方面,联席会议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定期发布对民营经济司法保护报告和典型案例。在政法委与工商联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联系机制方面,定期召集涉及民营企业案(事)件联席会议和协调会议,政法单位领导挂点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和项目。
组建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由资深离职法官、资深律师、高校法学教授及各行业专家学者等组成。调解流程注重简便性,线上线下都可进行,同时兼顾调解的时效性。
建立智慧维权平台。智慧维权平台应与政法委、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机关及税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行政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打造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立体服务体系,涵盖合法权益维护、涉企法律政策制定等广泛内容。
筑牢粮食生产安全防线
——罗莉委员的发言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筑牢我市粮食生产安全防线,建议:
藏粮于地,守住耕地红线。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让群众成为耕地保护的生力军。二是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尽快出台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的实施细则,对侵占农田违规建房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执纪,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零容忍。三是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四是坚决控制农田“非粮化”。
藏粮于技,推进科技兴农。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二是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应用环保耕作技术,加快农村污水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突破。三是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
藏粮于策,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促进土地流转集中,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途径,提高小规模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支持优质稻米品牌建设。
发展农民合作社 助推乡村振兴
——伍丹丹委员的发言
为促进我市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实施,建议:
加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的合作社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协调,推动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及时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发展导向,鼓励扶持农村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鼓励引导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加强农民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一是抓好“空壳社”清理整顿。二是加强业务指导。三是规范登记管理。四是开展县、市、省和国家级示范社四级联创活动。
加强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县财政要统筹整合涉农部门资金,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对申请并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建立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合作社给予奖励;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适度安排合作社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对示范合作社从事土地流转给予奖励。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涉农银行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创新开发适合合作社的担保产品。三是落实用地用电政策。农业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对合作社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政策。
凝聚乡贤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黄家胜委员的发言
近年来,我市新乡贤群体在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标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乡贤的作用发挥大有潜力可挖。为此,建议:
注重培育乡贤组织,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文明办和乡镇要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推荐乡贤为村干部候选人或“两代表一委员”,引导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搭建乡贤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积极探索“贤治模式”,建立乡贤资政、参事等机制,引导成立“乡贤会”“乡贤志愿站”等现代乡贤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共谋、共建、共治、共享”。
注重推进乡贤经济,增强产业兴旺的内生动力。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引乡贤回归的工作机制,建立在外知名乡贤联谊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以新乡贤的价值观和乡情亲情“引凤还巢”。发挥乡贤组织作用,建立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切实加大向乡贤“借智”“借力”的工作力度,通过“一乡一商会”、设立扶贫车间等有效载体,切实优化乡贤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助推“乡贤经济”可持续发展。
注重创新乡贤文化,丰富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要挖掘乡贤文化的先进内涵,摒弃旧乡贤文化的糟粕内容,大力弘扬文明、民主、热情、奉献的新乡贤精神。发挥乡贤在移风易俗、扶危济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领和传扬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