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取得好成绩。在省政协文史博览杂志社组织的“走过60年·我们的文史资料”征集活动中,新邵县政协报送的《抗日名将廖耀湘——新邵文史第20辑》获“最具史料价值奖”,市政协报送的《邵阳老手艺(烙刻、烙画)》获“最具文化价值奖”,武冈市政协报送的《走读武冈》获“最具地方特色奖”,市政协报送的《邵阳名胜故事》获“最具可读性奖”。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面向各市州政协征集“亲历扶贫”文史稿。市政协共向省政协报送34篇文史稿,因稿件数量多、质量高、上报及时获省政协肯定。经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审核编辑,共采用邵阳市11篇,是14个市州中采用数量最多的市。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各级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张治求介绍,本届政协对文史资料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吸纳了一批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成为文史工作的中坚力量,先后组织大家编写了《邵阳名胜故事》《邵阳老手艺(烙刻、烙画)》《邵阳文史第45辑》,社会反响良好。
张治求认为,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推动邵阳文旅融合发展意义重大。有一次在新宁旅游,导游带着大家参观刘坤一的故居并解说故居的布局。因为江南的民居大抵差不多,游客听起来兴致不高。张治求想,慈禧太后欲废光绪,是刘坤一以“君臣之义久定,中外之口难防”表明态度,使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考虑决定。“没有刘坤一,清史可能重写。这个故事要是能说出来,那游客的印象不就深刻了么?”正因有此触动,他组织编写了90多万字,配发300多张图片的《邵阳名胜故事》,充分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助力邵阳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市政协搜集整理了近2年的300多篇文史稿件,共选出53篇结成文史综合辑,分《邵阳人物》《史海拾贝》《风土人情》和《文史知识》四个专题,共编辑25万余字,展示了一幅充满邵阳特色的风情画卷。
张治求说,文史工作专员热情很高,年龄最大的已有92岁。“看起来轻飘飘的几十页纸,要做6至8个月的编辑工作。”但是大家乐此不疲。针对邵阳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名单却未必有史料的现状,明年打算将邵阳的国保、省保、市保的史料整理出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
市政协委员曾胜程为《地方名胜故事》撰写了30多篇文章,参与了《邵阳老手艺(烙刻、烙画)》的编辑工作。他不愧是邵阳地方文化的挖掘者、传播者,建立了有2万多册藏书并免费对市民开放的邵阳地方文化图书馆,撰写了几本关于蔡锷将军的书和《大祥地名文化荟萃》等书籍,和市松坡图书馆联合申报了国家课题《邵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他还经常去邵阳学院和中小学宣讲邵阳地方文化、楹联文化,去年在广播电台开设了本土红色故事宣传专栏,今年又为宣传邵阳优质农产品的文化写了40多篇文章。他说:“地方也要有地方的文化自信。希望通过地方文化的挖掘、传播,更好地服务于邵阳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