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横坡村8组,今年84岁的胡庚容激动地对记者说:“我要借你们的笔,向讲师团的于同志汇报:我们8组脱贫奔小康了!扶贫路上,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我们青山口!”
8组位于雪峰山余脉麒麟山上海拔1500多米处的青山口,原有7户人家,近年来村民们纷纷到外地安家,只有胡庚容带着大女儿一家、大儿子一家守在青山口,一大家共10名户籍人口,其中3人在山下读书,2人在外地打工。
1985年冬,国家地矿部支教讲师团组长于力平一行3人到青山口调研。当时胡庚容家穷得全家8口人仅有一条棉被,胡庚容的丈夫于全福(2011年11月去世)时任8组组长,患有肝病,由于山高路远、家境贫困,一直拖到1985年秋天,全身浮肿,水米不进,才抬到25公里以外就医。这些事,当年被于力平等写进国家信访局内部刊物《群众反映》,得到中央领导重视。
“于同志走的时候说让我放心,8组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政府帮扶贫困群众不会忘记青山口。”胡庚容说。
此后,党和政府一直帮扶青山口。当过18年横坡村党支部书记的颜昌辉介绍,虽然年年帮扶,但由于横坡村很偏僻闭塞,8组住得更偏、更远、更高,所以基本上只是点对点救济扶贫……
2004年,村里拉通唯一的一条砂石公路。2011年至2015年,横坡村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高寒山区贫困村,这条长达19.2公里的砂石路得以硬化。村民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好时候,种植的反季节西红柿畅销周边各地。
这几年来,胡庚容见证着精准扶贫让青山口从闭塞贫穷到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
因青山口没有通公路,村民去一次村部来回得步行近6个小时,患有风湿病的胡庚容腿脚不方便,有20多年没有下山。去年4月,驻村扶贫队沿着1934年12月红军走过的路修一条毛坯路,把青山口与麒麟山风力发电项目的砂石路连接起来,这条路大约3.1公里。2019年11月17日,这条“红军路”通车,胡庚容终于可以乘车下山治病了。于运连、于合成第一个想到的是把屋顶盖的牛毛毡换成琉璃瓦,2017年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们各自新建了房屋。
青山口有一条约1米多宽的小溪,水流长年不断,水力充足。本着“生态发电”的原则,驻村扶贫队申请资金3万余元,在青山口安装了一台微型水力发电机,专门为8组发电,还修建了1个近200平方米的蓄水池,确保枯水季节也有水发电。今年3月26日,青山口村民终于用上了电,村民们纷纷买了彩色电视机、影碟播放机、电饭锅等电器,在高山上用起了“电家伙”。
最令胡庚容高兴的是,驻村扶贫队和村“两委”还帮助他们一大家发展起了高山种养等产业。
青山口其实就是山顶处一个面积约3公顷的小盆地,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有良田约2公顷,“日落青山口”是胡庚容最喜欢看的风景。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队因势利导对8组开展产业帮扶,帮助于运连、于合成等村民发展新油茶林8亩,对新油茶林进行奖补;引导于运连家大力发展养鱼,对新挖掘的4亩鱼塘每亩奖补1500元;引导于合成家发展养鸡养鸭,每只鸡鸭奖补15元;为这两户各安排一人担任护林员,每年工资各为1万元;于运连的儿子儿媳在广东虎门打工,两口子的收入每月共7000多元……
长安营镇主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阳征红近两年来先后3次登上青山口,他扳着手指计算于运连家今年的收入,高兴地说:“每人达到11150元”。今年47岁的于合成尚未结婚,忠厚老实的他笑着说:“把钱赚足了,把事业干红火了,不怕老婆不进门!”
11月11日,经上级考核,8组的两户人家顺利脱贫。如今的青山口,房子修好了、路通了、电亮了、产业活了、村民富了,昔时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今日的“金山银山”。
拄着拐杖,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胡庚容高兴地说:“在青山口穷怕了,但现在越来越好了。快新年了,我好想对于同志说:35年前您说的话终于实现了,青山口如今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