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人物剪影

父亲的梦想

刘尊一

父亲今年94岁了,他一辈子喜欢做梦,还喜欢追梦。

父亲出生于旧社会,读了几年老书,高小毕业,在当地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不仅字写得好,还会吟诗作对。这得益于祖父是个老师,非常重视儿女的教育。由于父亲有文化,明事理,继承了祖父的传统,再苦再穷也要送子女上学。我们七个兄弟姐妹都读了书,其中三个考上了大中专学校,成为国家的科技人才。

父亲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上世纪80年代,城里人刚刚有黑白电视机。他60岁生日,什么礼品都不要,做梦就想要台电视机。我只好将家里刚买不久的韶峰牌电视机送给他。每当夜幕降临,左邻右舍、男男女女都来父亲家里看电视。他端茶送水,喜笑颜开,心里美滋滋的。之后,又换上了彩电,购买了沙发、席梦思、冰箱,还用上了手机。如今吃穿不愁,出行有小车,治病有医保……

忆往昔,父亲为了全家人吃饱穿暖,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由于当时条件差,加上子女多,总是缺吃少穿,生活相当艰苦。一日三餐,由于粮食不够,只能吃两顿,其中早餐还只能吃红薯、玉米等杂粮。尽管如此,每年4月至5月,还是青黄不接,没有饭吃。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长,二十多户一百多人的温饱重担落在他的肩上。队里有九十多亩农田,只有二十几亩有水灌溉,其余六十多亩靠天吃饭,常常十年九旱,颗粒无收。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1971年,又一场大旱降临,县区干部下乡救灾。父亲拿出了心中多年的规划方案——在白洋冲山脚建一座抽水站,将垅里的水抽到75米高的雷公山顶上,再开挖1.2公里渠道,可灌溉花树坪周围四百多亩土地,能解决我队及相邻队的生产用水问题,需要投资五千元左右。联村干部实地踏勘、测量设计,认为方案可行,同意建设。五千元资金,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由生产队来筹集,谈何容易。山上没有树,仓里没有谷,塘里没有鱼,怎么办?只有卖猪卖牛,卖鸡卖鸭,一点一点筹备。父亲以身作则,带头卖掉家里养的一头肥猪,加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百多元,筹集了五百元资金。社员群众纷纷倾囊而出,尽管如此,还是不够。父亲和干部又日夜奔走,多次汇报申请,终于感动了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破例贷款两千元。用筹集的钱买了一台20马力的柴油机,50多根共100多米长的铸铁水管,一台水泵。大家欢天喜地,干劲冲天,开山凿石,挖土挑石抬设备,工地上人来人往,个个挥汗如雨,争先恐后。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水是农业的命脉。抽水站的建成,意味着水稻生产有了丰收的保障,就能结束社员们没有饭吃的历史。这个梦想居然在他手上实现了,怎么能不万分激动和高兴呢!从此以后,有了水源浇灌,加上科学耕作,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善住房条件成了父亲的又一个梦想:我家老房子是解放前地主做饭的厨房,两间30多平方米。低矮潮湿,通风采光很差,并且风雨飘摇,让人提心吊胆。1973年,父亲自己动手做砖,平整土地,请工匠师傅修建了一栋土砖房,两层三间80平方米,有效缓解了九口之家的住房压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思想敏锐的父亲,如鱼得水,抓住机遇,一展身手,获得了政策的红利。1980年,买材料,烧红砖,新建了一栋六向五间的平房,面积约300平方米。宽敞明亮,和旧房相比,天壤之别。乔迁新居之日,父亲掩饰不住骄傲的神色。2005年,哥哥刘唯一又翻新了父亲建的平房,兴建了豪华气派的楼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

(刘尊一,任职于邵阳市水利局)

--> 2020-12-28 刘尊一 ■人物剪影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912.html 1 父亲的梦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