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架通希望

——来自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的报道②

邵阳日报记者 马剑敏

为贫困户建起“扶贫夜校”、带领妇女同胞加入“扶贫车间”、给留守孩子带来“儿童之家”……

2018年3月,在组织的安排下,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金媛来到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架枧村一改昔日贫困形象,摘掉贫困帽,大步奔向振兴路。

“我们村现在是路好走了,电好用了,水好喝了,村里变美了,村里人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黄民权说,“她带领工作队,为我们村架起了一座摆脱贫困、通向小康的希望之桥。”

城里姑娘来扶贫,她行吗?

“从小到大,一直在城里长大、生活、工作,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要到农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12月上旬,回想起驻村以来的日子,金媛仍觉有些“意外”。

2018年3月,省妇联派出一支分别由70、80、90后三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这支工作队,由80后的金媛担任队长。而在当时,她1岁多的女儿才刚刚断奶。

而在此之前,金媛无论是对隆回,还是对架枧村,都知之甚少。架枧村属深度贫困村,位于隆回县西南部,距县城只有8.5公里,但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当时359户,1498人。工作队到村时,尚有50户贫困户。

虽然距县城并不远,然而金媛一行来到这里,却是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她回忆,当时是在“急弯不断、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颠簸着前进”。

而在这之前,听说有省里单位来结对帮扶,村民们充满了期盼。对工作队的到来,村民们寄托了巨大的希望和期盼。然而,当看到村里的工作队,是由一名年轻的姑娘带队时,村民们充满了怀疑,“一个城里姑娘来扶贫,她行吗?”

刚到村的金媛,在面对村民的各种不信任、不理解的同时,也在努力地适应农村生活。“刚来时,吃、住都不方便,也很简陋。但最大的困难,是想家,想孩子。”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村内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也让她感到了压力重重。

“既然来了,就必须牢记职责和任务,克服一切困难,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做好各项驻村帮扶工作。”尽管如此,金媛并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反而坚定了她一定要用实际行动,用“实效”消除信任危机。

谁言女子不丈夫,她真行!

工作队进驻后,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工作当中。在金媛的带领下,工作队一家一户地走访,了解村民需求,收集村民意见。在广泛调研走访、摸清村情的基础上,按照百姓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工作措施,实施各类项目。

“扶贫先扶志,首先还是要做群众工作,只有他信任你相信你,他才会跟着你干。”金媛说。

“我们希望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推动,帮助大家早日脱贫。”但扶贫产业项目的推动,一开始并不容易。村民们对发展产业存在畏难情绪,“我们不搞产业,只要修路!”项目推不动,村民也不愿意和工作队交心,“宣讲扶贫政策和产业项目,好多人连来都不肯来”。

在这种情况下,金媛和队员们决定到老百姓家里去开办“扶贫夜校”。他们把扶贫政策和项目做成PPT,晚上搬着投影仪,到每个院落去给群众开会,做扶贫宣传动员,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农家院子里的“扶贫夜校”上,村民们也畅所欲言,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工作队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和组长的带动下,村民们慢慢主动参与了进来,“我们之前做的入户路硬化以奖代补项目,村民们都积极投工投劳。大家对其它的扶贫项目都关注和支持起来,有的开始扩大红糖加工作坊面积,有的开始入股合作社养鸡,有的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班”。

此外,金媛还组织举办了养殖防疫、缝纫技能培训班、手工编织、月嫂育婴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妇女学技能,稳就业。不仅如此,金媛还促成省女企协和邵阳市女企协进行村企结对,发动全省女企业家捐款和网络平台筹资建设扶贫车间,对接巾帼创业基地和巾帼脱贫基地,成立农业公司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布艺加工、土鸡山羊养殖、红糖加工等。

“2年内,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26人脱贫,整村摘帽出列”的目标已成功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架枧村一步步绘就。工作队的付出有了最好的回报。

“咱们老百姓心里其实都有一杆秤,用没用心,我们都会感受到。金队长她们来了后,一心一意为村里谋发展,帮助村里修了路,解决了村民们多年来出行的‘老大难’问题。修了村部,建起了扶贫车间,帮我们发展了产业,做了很多实事、好事。”黄民权和村民们对金媛赞不绝口。

今年7月,省妇联主席姜欣来到村里调研时,欣慰地说,“通过两年多的检验,事实证明他们是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精干力量。”

--> 2020-12-28 邵阳日报记者 马剑敏 ——来自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的报道②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901.html 1 架通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