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梦想成真

——来自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的报道①

李顺桥 马剑敏

编者按

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乡村振兴大幕已启。日前,本报结合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的“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脱贫攻坚主题活动,组织记者奔赴扶贫一线、深入基层开展蹲点采访,发掘脱贫攻坚典型,总结记录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宝贵经验和显著成就,进一步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即日起,陆续推出《记者在扶贫一线》主题报道,敬请关注。

12月9日,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扶贫车间里,女工黄玉操作着缝纫机,布料在她手中自如飞舞,车间里机器欢快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古法制糖作坊里,7口大锅气泡翻滚,制糖师傅黄民亮挥动着手中的大勺,不停地在大锅里搅拌,空气中弥漫着红糖的特殊香气,令人垂涎;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向村里的各家各户,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新修的楼房门口,拉着家常……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小康图画,是架枧村在省妇联驻村帮扶3年来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道路修起来 村子靓起来

“你看,我们村现在多漂亮: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接到屋里头,屋前屋后有路灯,洋楼别墅越来越多。”12月9日,80岁的马青玉老人,指着村里错落有致的新楼房和门前宽敞的水泥马路,开心地说起村里这些年来的变化,“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的,交通不便,很多人住在老旧的土房子里,穷得很!”

架枧村距隆回县城只有8.5公里,算不上很偏僻,却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少田多山,少水缺地,当地人戏称自己住在“九岭十八砣”里。自然条件的限制,让这个小山村尽管紧挨县城,却一直摆不脱贫穷的影子。 “架枧”二字,本是“架起管道引水”之意。该村先民以此为村名,也许正表达了一个朴实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架起致富的渠道,引来致富的源泉,摆脱贫穷的阴影,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随着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驻,这一切都已美梦成真。

2018年3月,省妇联扶贫工作队来到架枧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如何扶,如何帮?”面对当时村里的窘迫状况,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金媛和队员们陷入了深思。

“哪怕不搞产业,也要修路!”当金媛带着产业脱贫的目标与村民们首次对接时,村民们“宁愿不要发展产业也要修路”的决心,让金媛在惊讶的同时,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村民对于修路的迫切希望。工作队决定先从修路等基础设施入手,实施帮扶。

3年来,在省妇联的帮助下,架枧村相继完成了16个工程类项目、4个产业类项目和8个服务类项目的建设。其中新修道路、硬化公路或以奖代补硬化入户路共13公里多,水泥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家门口,全村交通条件彻底改善。同时,拆除土砖危房38座,进行危房改造23户,易地扶贫搬迁12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整村实施了农网改造,建起了妇女儿童之家、扶贫车间、妇女互助站(爱心超市)、村民文化广场、扶贫电商线上线下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架枧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步步变靓、变美、变好。

产业旺起来 腰包鼓起来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新出路。一开始,村民们对发展产业并没有多大信心。“我们这里没什么资源,搞不了产业!”“山上都是石头,种不了什么水果!”……村民们觉得,村里几乎什么都没有,搞产业难度太大。看到村民们对于产业发展的畏难情绪,工作队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说服村民转变观念。

金媛和队员们走进一户户村民家门,解答疑惑,引导、鼓励村民树立信心,发展产业。村民们也渐渐明白了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脱贫的道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架枧村成立了隆回县架枧金贝农业有限公司和隆回县上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土鸡养殖。同时,省妇联组织、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与50户贫困群众实施结对帮扶,为每户捐资1000元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

为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2018年10月,省妇联筹集150万元资金,在村里建设扶贫车间。扶贫车间线下有制衣加工、手工编织、食品加工和包装,线上有扶贫电商网上平台,还提供色彩搭配、月嫂、食品制作等实用技能培训,目前已吸纳30余名妇女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0余名。

短短一年时间,在工作队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架枧村四通八达的通村入组入户水泥路建起来了,家门口、村道上的路灯亮起来了,众多的土坯房也变成了砖瓦房,还建立了扶贫车间,土鸡养殖、红糖加工等产业飞速发展。2019年底,架枧实现整村脱贫!

架枧村党支部书记黄民权说:“三年的帮扶,省妇联在我们架枧村真正架起了一条摆脱贫困、通向小康的‘引水渠道’。这渠道是一条希望之渠,为我们村引来了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也是一条‘连心之渠’,连通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

巾帼绽芳华 新风扑面来

“我们是妇联来的,首先要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金媛介绍,2017年,架枧村成立了村级妇联组织,但在一段时间里,她们只是“挂在墙上”的名单,做什么、怎么做,执委们却不知道。

为了发挥好妇女力量,工作队通过党建带妇建来激发巾帼活力,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来凝聚全村力量,组建了村民广场舞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和3+1姐妹互助组,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妇女带动家庭参加卫生示范户评比、法治有奖竞答、最美庭院评比、家庭教育课堂、孝老爱亲茶话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村容村风一步步变得更好。

在妇女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村里的孩子们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享受快乐。

架枧村有近200名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不少是贫困家庭。如何让村里的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成长乐园,引起了省妇联和工作队的思考。2019年5月,在省妇联的支持下,工作队争取到资金,将原村部建成了“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和“全国妇联儿童之家快乐家园项目”。

有了“基地”后,每到放学、双休日或节假日,村里的孩子就会来到这里,看书、娱乐、玩游戏,让他们流连忘返。同时,越来越多的爱心也汇聚于此。儿童之家引进长沙成熟的社工机构和本地的志愿者团队,开展了艺术培训、亲子阅读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先后举行了“有扶童享·书香漫山界,共话家国情”2019年度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等多项活动。工作队还常常把孩子们学习与玩耍的视频拍好发到村民微信群里,让更多在外务工的家长也看看,留守孩子并不孤单。“内向的孩子们渐渐开朗,我们的努力有了成效。”面对孩子们的变化,金媛和队员们感到特别地开心。

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欣欣向荣,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群众工作方法,工作队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营造了齐心协力要脱贫的良好氛围。如今架枧村上下一心,思想一致,脱贫致富的基石就此稳住。

2018年5月,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姜欣第一次来到村里,看到紧挨县城却依然贫困的村况民情,感受到老乡的淳朴与善良,姜欣给工作队定出了帮扶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2年内,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共69户226人脱贫,整村摘帽出列。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架枧村一步步绘就。

今年7月中旬,姜欣再次来到架枧村,这也是她第7次来到村里。她动情地写道,“每一次来,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架枧村,如今,她已桃李又一春、旧貌换新颜,从一个满是泥泞、破破烂烂、保守落后的小山村,‘长’成了路宽楼新、落落大方、思想解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20-12-25 李顺桥 马剑敏 ——来自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架枧村的报道①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774.html 1 梦想成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