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的佘湖山,又名“凤凰山”“小云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风景独绝,加上有一座始建于北魏的“云霖祠”,是祁邵等地的人们去南岳烧香回程后上山烧“回头香”的地方,故又有“小南岳”之称。
夕阳中的佘湖山,它的美无法用言语表达。
倚山远眺,粉红色的天幕,伴着烟青色的浮云,像是没有边界的仙境,如梦如幻。远处的山丘,连绵不绝,被云雾笼罩,分不清哪是云哪是山。有几个小山头还升起袅袅青烟,那应该是有人在生火烧饭吧。稀稀落落的村居,白墙青瓦的房屋缠绕着山脚。中间躺着淡绿色的水田,懒洋洋的。
回头仰望,山顶的电视塔矗立在夕阳下,迎着晚风,直刺天穹,有种绝美的悲壮感。它根扎于千古名山,汲取天地之精华,会不会也变得有灵气?
“云霖祠”有近1500年历史了,早在公元530年南北朝时叫云山观,后改叫雷公祠。佘湖山是因申泰芝而名声远播。
申泰芝,先祖是河南洛阳人,父母因战乱迁居邵州(今邵阳市),世居邵陵县仁风乡柳塘村(今邵东市野鸡坪镇柳塘村)。申泰芝年轻时在南岳寻仙访道,后到大云山、佘湖山修道采药炼丹,道行高深,医术精湛。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召申泰芝到长安,封他为大国师,赐号妙寂真人;天宝七年(748),申泰芝返回佘湖山修道,唐玄宗亲笔御赐“云霖祠庭”大横匾。
历史中的佘湖山,很多名人和它交集,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年),明末清初人,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衡阳人,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失败后曾与大哥王介之在邵东大云山一带隐居,后来返回家乡衡阳县石船山隐居。
王夫之一生大半时间隐居山林著书立说,几乎年年到佘湖山游览,并在这里写了一篇游记散文《小云山记》。文中写道,“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那简直是个辉煌壮丽的超然世界,宇宙的澄澈博大,使人的心胸不能不为之豁然开阔,刹那间仿佛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合于美妙的大自然中。以佘湖山为观赏点向北眺看南岳西峰春夏秋冬之景,写得更是绚丽多姿。或妩媚,或挺拔,或明丽,或清幽,或广袤,或深邃,变化多端,姿态万千。
千古名胜“云霖祠”,秉承南岳衡山的灵气,护佑着一方子民,给佘湖山乃至整个邵东增添历史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