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艺术家邓党雄的版画创作是同他的履职工作紧密相联的。他政务繁忙,但依然画笔不辍,且通过版画作品参与时政、传播艺术。在担任县委书记时,他创作的版画作品《走出大山的女孩》,以艺术语言形式引导贫困县干部群众走出封闭。在担任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期间,结合文化建设创作了巨幅版画《金色湘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在担任邵阳学院党委书记时,结合滩头木版的研究,创作了大量小幅黑白木刻作品,出版了专著《画道求真——邓党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
邓党雄是十分热爱生活、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的版画艺术家,他以艺术的真实和真诚面对版画创作,用真诚的语言去表达、记录生活和情感。《非常状况》系列,以及《摆摊》《训》《朋友》《遛狗》等作品便是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表现,是画家思想情感与观念的表达。
作为高校党委书记,邓党雄同时又以版画家教师身份在学校身体力行地进行教学改革,让技术与文化相结合,探索工坊技师参与下的自由、默契的合作教学,使教学轻松起来,让艺术更加靠近百姓生活,让大众能够参与进来。他着力探索版画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的着落点,建立个性化的版画语言,培养高校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工匠精神”。
近年来,邓党雄在探索木刻语言的过程中,他的作品突出了东方美学的人文情趣,突破了以黑白块面造型为主的语言范式,大量采用了线条造型语言,使版画创作走向客观的天地自然,更显主观灵动。作品《最后一趟地铁》《车展》《相爱》便是百姓生活的一种代言,把版画做成大家可以轻松观看的艺术,为人们喜闻乐见。而《百年好合》《发电厂》此类作品是对时代特征的形象表现;《下班了》从精雕阳线走向“放刀直干”,画面表现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家的味道》《窗口》《沉思》洋溢人间真味、正味、美味。
自“85美术新潮”以来,国外新潮艺术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版画的题材与语言的多样性,出现了新材料媒介与新的肌理语言。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脱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潮,纯粹模仿艺术语言,过于追求细密画风,追求一种制作性的技术语言审美,而忽略了版画的本体精神和审美自信;以西方文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追求标准范式,缺少了中国传统的个性和东方人文格调。版画界曾开展“寻回版画的自我与价值重归”学术活动,探讨版画的本体语言。中国是木版画艺术的发源地,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刻本、陈洪绶作品《水浒页子》及《芥子园画谱》等作品便是中国传统版画经典作品。
邓党雄坚持传承传统和时代创新的结合,坚持以创作型版画介入当代艺术,从笔触、刀触、形象方面进行简单构图,系统掌握版画的平、凹、凸、漏各版种的印痕美感与印制步骤,熟练掌握版画的构图、色彩、分层、叠加、印制等程序,进行“跨界”与“转型”,生发出新的活力,呈现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如《头饰》《爱的幻想》《非常状态二》等作品,意在笔先,突出线条的艺术性与装饰性,虚实结合、线条交叠;其丝网版画作品《瓶》《生活形态》《相伴》等将中国审美的纯粹同版画肌理的丰富有机融合,构成“笔随意运”的美学意境。
写意者,直抒胸臆而后快。邓党雄坚持创作型版画创作,个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内核渗透在传统写意中。他不断从传统版画、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民间艺术中吸取精髓,把民间木版的趣味及造型特质引入其作品创作中。《三个瑶女》《四个儿童》《四个女孩》融入“非遗”传统手法和精神内涵,丰富了木刻版画的创作语言,传统笔法的勾、颇、点、染在黑白木刻版画表现出“简”。作品《著作》物象主要特征与精神气象洗练传神,具有力度美、强度美,刀痕(线条)特色鲜明。作品《荷》系列在章法结构上借鉴中国画的黑白分布取势,构图选择了“金边、银角、铁肚皮”的章法理念,画面节奏有致,荷花块面肌理特色鲜明。
邓党雄执着地追求木刻版画的人文性特征,追求黑白木刻版画的金石味与“写”的韵味。他的作品运用粗细长短、富有韵律的线条体现情感,突出版画本体语言,突破单一版画语言,富含生活情趣,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型黑白木刻版画风格。
(聂世忠,邵阳学院教授、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