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思想者营地

祠堂寻根

周后运

去年冬季,天气湿冷。我的家乡,洞口县雪峰山下,那座由周氏子孙聚居的小山村,一改往年的沉寂,大家奔走相告,淹没于历史时光之中的珉珊公祠重修了。几十年的光阴,几代人的记忆,仿佛这一瞬间被激活了。

在过去,提起珉珊公祠,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讲上几个小时,高大的马头墙,庄严的门楼与对联,神圣的祖排位,昭穆有序的族谱,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石牌楼,无不让我们倍感荣光。当然,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还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应森公之第三子珉珊公,慈孝威武、儒雅俭朴、古风超然;而先祖周仪,是宋代邵州(今邵阳)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由周仪起,三代出了三个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张九龄兄弟和宋“三苏”相提并论。

虽然,这座祠堂很早就淹没在衰草枯杨之中,村里的人真正见过这座祠堂的人并不多,但是在每一个周氏子孙的心中,这座祠堂是美轮美奂、具体而真实的。在得到祠堂重修的消息后不久,我就收到了族长的电话,他也是这次珉珊公祠重建的主导者之一。

“后运,你是我们周氏子孙的骄傲,做过奥运会火炬手,又是著名的作家,才华和社会影响都十分巨大……”族长的一番夸奖,让我这个外出游子既感到温暖,又感到诚惶诚恐。我谦逊地答道:“您过奖了,没能为珉珊公祠重建出太多力,我感到很惭愧……”我说到这里时,族长爽朗一笑,说道:“就等你这句话了,现在机会来了,宗祠外墙太素了,麻烦你写一篇《重修珉珊公祠功德文》吧。这是你的专长,不可推辞哦。”虽然我自觉学养有限,难以完成这件庄严神圣的事情,但是族长的这一番说辞,让作为珉珊公后裔的我实在无法推辞,只能答道:“承蒙信任,十分荣幸,容我研读完族谱之后再答复您!可能要些时日。”

这一等就是近一年。每次翻阅族谱想要动笔的时候,总感觉起势不足,撑不起珉珊公之功德,直到今年陆续参观完家乡百余座祠堂之后,我才真正拿起笔,开始写这篇《重修珉珊公祠功德文》。

祠堂是家族的根,是社会教育的起点,也是传承家风的基地,对国家和宗族而言,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篇历时近一年,走访数十次,驱车近万里,翻阅了数十本家谱才完成的数百字的文章,其曲折不亚于写一本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当我在文章的结尾恭敬地落款“二十三代裔孙周后运再拜恭撰”时,我不禁如释重负。但是我同时又感到一阵忐忑,一年前族长交代的任务,现在才完成,珉珊公祠的外墙会不会已经题写了别人更为经典的文章?毕竟周氏一门在洞口县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文化人甚多。

最后我还是鼓足勇气,打通了族长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外墙依然虚位以待我的文章。族长的殷殷期许,不禁让我再次感动。回想近几年在故乡,我先后走访了一百多座祠堂,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祠堂,这些祠堂都是各个聚落形成的核心,各种民居沿着祠堂次第分布,规格严谨。祠堂中除了丰富的训诫子孙的匾额、对联外,各种石雕、灰雕、木雕、斗拱、梁架等,无不显示了先人卓越的智慧。

这些祠堂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家族数百年的辗转迁徙、成长拓荒的历史。如果说历史是一幅巨型的长卷,那祠堂就是长卷上的一处风景,既装饰了历史,也构成了历史。在祠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族谱,族谱里常有“崇宗祀祖,敦睦族谊”“教训子孙,各安生理”“互助族里,扶危济困”等家规族训,这些内容不仅引导子孙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更体现了宗族对子孙提供的支持和依托,正是这种温暖而沉默的力量,才使得千百年来中国人逐渐养成了安土重迁、和睦乡邦的品质。

古老的祠堂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绵延数千年,里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大文化。而今,古老斑驳的祠堂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在我的老家洞口县及我所寓居的粤东惠州,很多乡村开始重新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将新时代的主题思想引入到祠堂中去,发挥文化“以德育人”功能,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祠堂像我老家的珉珊公祠一样,从传说走进现实,从过去走向未来。

(周后运,洞口人,广东省作协会员)

--> 2020-12-22 周后运 ●思想者营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592.html 1 祠堂寻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