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樟树垅茶座

“霸蛮”和“湿疙蔸”

黄三畅

朋友老李的女儿小荻在四川音乐学院毕业,找了一个成都小伙做对象。小荻把对象带回武冈那天,老李为女儿女婿接风,请了我作陪。那小伙姓邓,高高大大,满脸和气,神情又透着坚毅,是很逗人喜欢的。

上席的菜有“血浆鹅”。我对小邓说,“血浆鹅”即用鹅血把鹅肉浆起来,是武冈特殊的烹调法。小邓说,“血浆鹅”他家也常吃。我觉得其中可能有故事,就问缘由。

他说了这样一种情况。他的第六辈先祖是武冈人,道光年间跟着族叔、拔贡邓仁堃到四川。邓仁堃先后在梁山(今重庆梁平)、江油、洪雅、綦江(今属重庆)等地做知县。在四川期间,邓仁堃和他那位先祖不忘家乡口味。他先祖会烹饪,每隔不久就要做“血浆鹅”吃。几年后邓仁堃从綦江调往江西南昌,他那位先祖因患重病而没有跟着去,在綦江住了一段后,就辗转到成都落了籍。

作为乡土历史文化研究的爱好者,我也讲起邓仁堃的事。说邓仁堃当年调任綦江时,綦江知县已经空缺一年多,主事的师爷勾结贼人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邓仁堃进入綦江的第一件事就是征召武勇,成立民团,以对抗土匪。小邓说,他听他爷爷说过这事。他那位先祖还担任了民团的头头,有一次剿一股土匪,民团的人数还没有土匪的一半,武器也没有土匪的好,粮饷也没有跟上来,但与土匪相持了两天两夜,最后还是把土匪剿灭了。后来邓仁堃主持筑綦江大堤,他那位先祖是监工,但也和民工一起劳动。有一次抬石头,本来是一头两个人抬的,谁知和他在一头抬的扭伤了脚,不能抬了,他就“霸蛮”,一个人抬着那一头,坚持抬到目的地。

这时小荻说,那位先祖还真把湖南的“霸蛮”精神带去了,而且传下来了。说那年汶川地震,小邓父亲带着一些人员到灾区,发放帐篷、食品呀,安抚灾民呀,恢复学校教学呀,尽管又饥又渴又困倦,还是几天几夜连轴转。小邓接了话说,他父亲是把湖南的“霸蛮”精神和四川的“湿疙蔸”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我问什么是“湿疙蔸”精神。小邓说,“湿疙蔸”就是湖南所说的湿树蔸,放在火里烧,一时是难以燃起来的,但能忍耐、坚持,一旦燃起来了,火力就猛得很。小荻指着小邓爱昵地说,他就是又“霸蛮”又“湿疙蔸”的!另一个陪客笑着说,小邓追你,也是发扬了“两结合精神”的吧,说说故事吧。

小荻笑笑说,追我,确实是这样,不过还是说说他扶贫的事吧。他在一个村扶贫,听说邻县一个地方种百合脱贫,就到那里考察了,觉得那里的气候、土壤跟他扶贫的村差不多,就提出让一些农户也种百合。这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说既没有把握种得出,即使种得出,须种两年才收获的,时间太长,等不起。他就有点“霸蛮”地选定几户试验,和那几户人把百合种下以后,又和他们一起锄草、施肥、抗旱、御寒,像放进火塘的“湿疙蔸”一样忍耐、坚持着。两年后,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黄三畅,武冈市二中退休教师)

--> 2020-12-21 黄三畅 ●樟树垅茶座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544.html 1 “霸蛮”和“湿疙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