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支教夫妻 情满侗乡

——宁乡伉俪携子支教绥宁东山侗族乡的故事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张先邵 杨朝运 袁菲菲 胡绍军

刘建军一家三口

12月16日清晨,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学校,宁乡籍支教老师周德飞、刘建军早早起床,准备当天的课程。自从今年9月1日前来侗乡支教以来,夫妻俩携子支教的故事,传遍了整个绥宁。

组建“夫妻档”

今年46岁的妻子刘建军曾获宁乡市老粮仓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市级优秀指导老师、市级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市级优秀课例奖。今年49岁的丈夫周德飞有10年的小学校长经历,多次被评为老粮仓镇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市级优秀德育工作者,2014年被宁乡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18年获得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员。今年8月,闻听宁乡需要抽调一批优秀教师前往绥宁偏远山区支教,曾经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表现出色的刘建军、周德飞夫妇双双踊跃报名。

于是,妻子刘建军担任东山侗族乡学校六年级189班寄宿制毕业班语文老师,丈夫周德飞任教该班数学课,夫妻俩决心把这个夫妻搭档打造成黄金搭档。

侗乡山区的这些孩子的家,往东走有10多公里,往西走也有10多公里。山区有些家长不能按时来接孩子,周德飞便开车一个个送回家去。山路弯弯,每次送完学生,周德飞要花费近2小时。

甘当快递哥

“老师,我没被芯。”“老师,我没被套。”“老师,我被套和被芯,什么都没有。”“老师,我的床断了一根木条。”“老师,我们没晾衣杆。”“老师,我的生理期提前了。”……

面对孩子们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刘建军、周德飞像两只忙碌的蜜蜂。他们将3岁的小儿子托付给他人,一会儿飞到学生宿舍三楼去修理床铺,一会儿飞到教学楼二楼去上课,一会儿飞到自己宿舍五楼找晾衣杆,一会儿飞到1公里外的集镇上为孩子们购买日常用品。

幸亏周德飞原本就是“飞毛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几天,便成了孩子们的“快递哥”“采购员”“修理工”。

发现“黄金日”

头一次管理寄宿生,刘建军有些茫然,也有些担心和害怕,孩子们晚上不按时就寝咋整?果然不出所料,当刘建军查到二楼男寝室时,他们像老鼠一样在房里房外到处穿梭,一会儿梭到外面走廊,一会儿梭到床上,动作神速。

刘建军初次见识这种场面,忍不住要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到算了,保持沉默。三楼的女生寝室还好,能踩点熄灯,只是还有少许悄悄话。当刘建军原路返回男寝打个回探时,摇床声、嬉笑声、说话声,整个男寝简直就是个菜市场。

“不行!如果再不想办法整整的话,这样下去他们会没有规矩。”于是,刘建军推门而入,打开手电筒一扫,“有话没说完的,留到明天下午放学后,我给足他半个小时把所有的话全部倒出来!”话音刚落,寝室瞬间安静了!因为明天就是星期五了,这句话对在学校住了一周、归心似箭的孩子们有很大杀伤力。

顿时,刘建军心头一亮,发现星期五的下午是教育孩子们的“黄金日”。从这以后,不做作业的、犯事的、就寝不好的等等,全部记好账周五一起“结算”,果真效果明显。

当然,“给一巴掌”并不是长效管理方法,也需要常常“塞颗糖”,让他们尝尝遵纪守规的甜头。于是,刘建军的新制度又出台了:如果能按时熄灯,又能保持安静,坚持一周的就可以领到老师的“神秘礼物”。所谓“神秘礼物”无非是一些小食品、文具、小额现金之类的东西,用纸团抓阄的形式获取。该制度一宣布,孩子们就双眼放亮,连呼“噢耶”!

开课红提园

东山侗族乡是全国有名的红提之乡,校园周围满是提子园,将劳动课开设在提子园,因“提”施教,是刘建军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的一项创意。

通过在红提园开展拔草、浇水、采摘蔬果等义务劳动,孩子们体会到了父辈的艰辛,也学习到了一定的红提种植管理知识。

红提园也为劳动课积累了生活素材,丰富了写作内容。劳动结束,刘建军又及时组织“迈出校门品甘苦”主题班会,让孩子们班会上有话可说,作文有话可写。

难忘大山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刘建军对孩子们各方面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他们有的家庭支离破碎,有的学习上茫然无助,有的留守儿童缺少正面管教…….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们,刘建军夫妇决定和刘岳衡、谢学良两位支教老师,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同开展家访。

刘建军等人到的第一家是大坪村七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双双(化名)家,他们家姐弟俩都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孩子的父母已经离异,父亲是四川人,入赘到当地做上门女婿。后来,因为家庭矛盾离开了他们,至今杳无音信。爷爷偏瘫,双手麻木不灵便,能走但无劳动能力;奶奶高血压,常年吃药;双双自己也有哮喘病,经常发作。一家五口,靠妈妈打点零工和政府补贴来维持生计。

临走时,刘建军毫不犹豫地掏出800元塞给了爷爷。

刚到东山时,刘建军曾抱怨一些家长是“甩手掌柜”,想要借力家长开展教育总是不能如愿。经过到双双家家访,才了解到:山区的家长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我愿做一颗爱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抚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我愿做一捧泥土,育出花儿千朵万朵,绚烂娇艳;我愿做一块田园,守望着他们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刘建军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 2020-12-17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张先邵 杨朝运 袁菲菲 胡绍军 ——宁乡伉俪携子支教绥宁东山侗族乡的故事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405.html 1 支教夫妻 情满侗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