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营村,位于有“城步的西藏”之称的长安营镇西南边陲,处在南山国家公园脚下,居住着侗、苗、瑶、满、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5%,其中侗族人口占65%以上。长安营村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独特、风景秀丽,其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越城岭、雪峰山两座山脉,斧凿在湖湘大地。两山交会在城步苗族自治县,这里是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湘西南的最西南,重峦叠嶂,地势险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均有涉及。
从县城出发经丹口镇,一路奇峰连绵,峡谷林立,剑茅简直刺破车窗,摇晃70公里,到达长安营村。这里是海拔1300米的高山台地、鸡鸣三省的“楚南极边”,更是“控引黔桂,襟带湖广”、锁咽控喉的兵家必争之地。东部悬崖峭壁,西边古木参天,南有川隘险阻,北依兰头坳雄关,长安营村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繁华已去,遗韵袅袅
一息尚存,文明便有印迹。漫步长安营村,只听口音,你就会感觉到,此地方言与城步县城以及周边地区存在较大区别。
村支书介绍,长安营全村830多人,涵盖苗、侗、满、瑶、汉等民族二十个姓,祖籍来自各省市,但满族只留蓝佑乐、蓝佑喜两户,兄弟随母族。蓝家堂屋嵌着几块石板砖,老砖镂空雕花,古朴厚重,可见昔日古城一斑。
长安营设衙的170年间,满族将士与四方调来的将士,带来南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方言是解读文明的钥匙。据1931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载:“长安营语,通行于横岭乡(今长安营乡和岩寨乡)。长安民众多由各省各县移入,因该地旧为营地,所有巡检、游击、千总、把总、弁兵等,均为外地人,而籍其地者,故成一种会合。语颇清秀,为城步冠。”
长安营话既有点像北京话,又带长沙腔,既像通道、靖州话,又带点贵州腔、桂林腔,可谓南腔北调,秀气文雅,语调平和,悦耳动听。语言学家考察认定,长安营话系“西南官话”的一支。
古代的“军屯”移民带来的长安营“小社会”,其规模、特色和历史影响更大。语言是文明的活化石。听长安营人交谈,仿佛穿越百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血脉,藕断丝连,如同根在说话。
最有嚼劲的“枫景”
长安营最有“嚼劲”的,当属长坪村100多亩“枫景”。村内共有千年古枫270多棵。枫树在苗族那是一等一贵族。传世神话《枫木歌》,记载了人类妈妈“妹榜留妹”出身于枫木树心的故事。城步苗民择枫而居,栽枫而拜,祭枫成俗,已达数千年。枫树湾、枫木坪、枫木寨、枫树堡……苗人将枫树视为降妖除怪、保财佑族的“风水树”,是纪念苗族始祖蚩尤的“圣物”。
藏在“山歌”里的密码
其实,长安营最家常便饭的,是唱山歌。苗歌、侗歌、瑶歌,排歌、盘歌、四句歌,花歌、情歌、酒歌,劝世歌、颂世歌、刺世歌……生产劳作唱,谈情说爱唱,逢年过节唱,婚丧喜庆唱,户户飘曲,人人歌手。
湘桂边苗区的“六六山歌节”,发源地就在长安营。原来,乾隆五年(1740)农历六月初六,粟贤宇义军在长安营各个山头明唱山歌,暗布天罗地网,伏击官军大胜,斩杀千总、把总多人。追溯当地几次大起义,战场引歌为号,歌聚军心,奋勇杀敌,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六月六山歌节”。
山歌唱什么呢?
“高山高岭种高粱,高粱酿酒自然香,好酒不过高粱酒,好妹最是长安营……”歌声表达对长安营山水之美、丰收之美,及其“乌托邦”式眷恋。
“长安水,日夜流,流不尽的泪和仇。苗瑶不甘受欺压,高举义旗争自由。吃辣要吃朝天辣,苗侗好汉不怕杀。砍倒官家高枕睡,头落不过碗大个疤……”歌声宣泄对封建统治者欺压盘剥的毅然反叛,以及誓死护家保院决心。
苗瑶侗民心藏明镜,歌声袅袅显爱憎。山歌通俗率性、朗朗上口,契合了苗瑶百姓爱憎分明、“一根肠子通到底”性格。
长安营获评“中国传统村落”
城步苗族古属熊溪蛮,为湖南苗族五溪蛮之首,秦汉时为避战乱南迁至此山高贫瘠之域。其服饰以蓝黑为主,显忠厚低调和顺本性。但封建统治者容不下他们,土地兼并,苗瑶失地,苛捐杂税,差役过多,没有活路时,他们只有拼死反抗。只有共产党才使苗瑶侗民彻底解放,过上好日子,才使长安营建设成了“奶业之乡”“虫茶之乡”“旅游之乡”“延季蔬菜之乡”,才使民族风情风俗、红色人文精神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得益彰。2019年,长安营蟾宫折桂,获评“中国传统村落”。
特别是城步县委、县政府在长安营设立的六月六山歌节,已升格为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每年农历六月六,城步、绥宁、通道和广西桂林、龙胜等地各族同胞,齐聚长安营参加山歌节。长安营山山岭岭,古树溪畔,田间沟渠,鼓楼凉亭,风雨桥上,时时有歌者,处处显歌声。
歌为心声,山歌纯真。长安营山歌彰显苗瑶侗民的勤劳勇敢、热情憨直和血性担当,隐藏着古城尘封待掘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