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洞口县竹市镇中学校园内突然传出嘹亮的歌声:“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方子弟,萃集一堂。忠义、切实、勤劳,悬为圭臬;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精神贵发扬……”这不是“国十一中”的校歌吗?怎会在竹市中学唱响呢?
1939年春,杨宙康(长沙人,后调任西北大学校长)受命在湖南境内组建国立第十一中学,收容、培养流亡失学青年。经反复考察论证,最后选址武冈县竹篙塘(即现洞口县竹市镇)。学校设初中部、高中部、女生部、职业部和师范部,初定生额1600名,可热血青年知悉后陆续赶来,开学时人数竟超过3000名。200多名教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流学者,并有留日留美生和大学教授20余人,时曰“中学的牌子,大学的班子”。为弘扬民族精神,使全校师生明确并牢记十一中办学宗旨,杨先生便亲手创作校歌歌词,命音乐教师沈建平谱曲并教全校师生学唱。
1944年7月,日寇相继攻占长沙、衡阳等地,学校不得不迁往溆浦龙潭;转年4月,再次被迫搬往辰溪;一年后,受命改为省立并迁往岳阳,现岳阳市一中保存有全部的档案。
1989年10月24日,经多年筹谋,时为邵阳市纪委书记的张南光邀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校友,来到竹篙塘寻觅少时的印记,藉此庆贺国十一中创办50周年。张南光便提出由校友捐款建个纪念碑。
几经周折,1999年9月底,一座高1.939米、长4米,并由湖南省原省长刘正书写的“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在竹市中学圆满竣工。当年10月15日,50多名来自国内二十多个城市的老校友胸佩“嘉宾”红花,缓缓步入竹市中学大操场,隆重纪念国十一中创立60周年。当1400多名师生齐声高唱着国十一中校歌时,远道而来的老校友们情不自禁地呜咽涕零,也合声唱了起来。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高石眼含泪花:“‘非其地树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我要向校友们倡议捐款,在竹市中学设立‘金龙励学奖’,以激励师生,传承母校的不朽精神。”
国十一中在竹篙塘虽只办学5年,但杨先生提倡的“忠义、切实、勤劳”之校旨,强调的“人格教育”“进德修业”之理念却薪火相传。由海内外200多位老校友和竹市中学新校友捐款近百万元设立的“金龙励学奖”,每年金秋十月都会举行一次颁奖活动,已连续颁奖20届。
为传承国十一中精神,竹市中学每次集会尤其是每年的颁奖活动,全校师生和参加颁奖仪式的新老校友便会唱响这首不老的校歌。
(欧阳宗岩,任职于洞口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