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9日

●艺术论坛

从巨人肩膀上看过去

一一马孝来书法佳作欣赏

周玉柳

全国第二届行书作品展马孝来入展作品。

马孝来是邵阳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拔萃者。为生活奔波、劳作,然后利用空隙时间从事书法学习与创作,这应该是马孝来从大学毕业以来的生活状态。正因为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书法对于他来说,仍然只是业余的兴趣与爱好。不过,他的这种兴趣与爱好,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不同之处是,他能够做得更好,更不一般。这里着重剖析他参加全国第二届行书作品展的入展作品。

纵观书法之历史,很多成名的大书法家都是从幼年开始学习书法。幼年时期的老师,大抵是自己的长辈。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有所师承中的家学渊源。孝来家没有大书法家,有的只是在乡村里字写得好的长者。以年龄与时代来论,孝来的长辈当时所书的大抵非颜即柳,非欧即赵之类,难以有更多的书法碑帖供他们从容学习。然而,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有这样一个家庭文化小环境来熏染,并培养出自己的兴趣来,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

孝来学习书法的师承,先是学颜真卿,然后往上溯,学习王右军。其学颜也,集中于颜之雄强;其学王也,集中于王之俊逸。古人论书,常以筋骨肥瘦衡量,骨多肉微者,是筋书;骨少肉多者,是墨猪;骨肉兼备者,是上乘之作,属圣书;少骨少肉者,是病书。从这个角度看孝来书法之来路,既得颜书之雄强气概,又得王书之俊逸气象。这种兼得特征,在这幅入展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从运笔看,如高超的工匠,运斧所向,木之所触,都纷纷披裂,每一笔,每一画,似乎有千钧之力,而使之立于坚硬之地,有牢固不破之感。这正是颜字的紧要处。从字势看,单个字笔笔相连,如泉眼汩涌,字与字之间,以势相连,如波涛之前后推进,前浪未尽,而后浪涌起,行虽尽而未尽,且左虽顾而不妩媚,右虽盼而不急切,互相关联,相互顾盼,如和风入竹,摇曳有姿容。令人想起周敦颐之名句“有风既作飘摇之感,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来。这或许就是右军之俊逸了。

古人论诗论画,讲究境界二字,论书法亦然。书法之境界,莫过于三个层次,其一层境界是字体,通常字体,无非是篆籀、隶楷、行草。孝来所学之字体,以楷书、行书为主,在行书的基础上带草。行书带草,是为行草。这幅作品主打字体是行书,但其字字相连之势,其字之灵活变化,又蕴藏草之味道,是以整幅作品有律动之美感。这是孝来书法的第一层境界。其二层境界是章法取势,字的大小、疏密、缓急、主客都能融合成一个生动的整体。孝来创作书法,在这方面时时用意,所以每每创作,均能心手合一。书法与诗词、绘画一样,首先要心中有客体,有描述的对象,待其形型于心,才可以以手描绘之。手要能够完全表达内心的已定型的客体,必须平时有许多的练习。孝来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所以创作时,才能得之于心,形之于手,章法有度,而不限于度。这是孝来入展作品第二层境界,流动的、有度的章法,能唤醒欣赏者内心的审美体验。其三层境界是神韵。何谓神韵?古人云心接千载,神游八极,是神韵;又云蓦然回首,衣带渐宽,也是神韵;又言羚羊挂角,意象澄怀,都是神韵。我所思考的关于书法的神韵,是能够透过字体与章法这二层境界而能够引起欣赏者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会的那种感觉、体验,或直觉的,或理性的;或领悟的,或审美的;或凝神妙想,或启迪心灵。在欣赏孝来这幅入展作品时,我内心深处产生这种神韵之体验。这是孝来这幅书法作品的第三层境界,似见其从容落笔,如奔流入渊,生淡云轻烟,呈龙蛇之势,跂跂若腾;静观细思,则不免神情欢欣,可喜可爱,而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孝来学书之路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可称正道直行;其私淑之师颜真卿、大小二王,乃至魏晋名家,可谓师出有名。其人天性较高,悟性较强,从其入展作品,及其平常所创作书法作品看,其书法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并逐渐向自己的个性方向发展。倘若能花更多的精力,在深度上精耕细作,在广度上博采众长,在个性上不懈追求,假以时日,则洋洋大观,期可待也。

(周玉柳,邵阳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

--> 2020-12-09 周玉柳 一一马孝来书法佳作欣赏 ●艺术论坛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051.html 1 从巨人肩膀上看过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