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藏书两三千册,视若珍宝。有人找我借书,好几次有借无还,有些是我非常珍爱的书,朝夕相处的宝书现在人书相隔,心里颇不是滋味。如果借家像我一样爱书还好,碰上个假充斯文的,那我的书不就明珠暗投了?有一次,在一个借者家里,我就看到我的一本书被撕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疑心他是不是真翻开过,难怪之前我找他讨要时,他尴尬地说:“实在不好意思,弄丢了。”看来借书者未必就是读书人,更未必是爱书人,也许这个借就是消遣或者充门面而已。于是我在书架上写上:架上书概不外借,谢谢!
最近又有个朋友找我借书,难却其情,我问借什么,他说最近很不顺心,投资失败,霉运连连,想借几本读了对他目前境况有用的而且能“励志”的书。我一笑说,这样的书我没有,我的书都是没什么用的闲书。这位朋友读书的目的可以说很有普遍性。
有个亲戚的女儿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一次家庭聚会时,她说了一个观点,文科的书没什么用,尤其是文学类,文学彻底被社会边缘化,这年头会挣钱才是硬道理。无独有偶,一次同学集会,饭后一起在街上散步。我看到一个书店,忍不住要进书店。同学说,别去书店浪费时间吧,前面有个公园等着逛呢。我执意要去,同学只好陪我进来,看着我翻书,同学纳闷地说:“你真是读书入迷了,佩服你的执着。不过老实说,这年头,书真没有用,挣钱才是硬道理。”我一听一惊,多么熟悉的一句话,都是在集会场合,一次出自年轻的女大学生之口,一次出自中年大叔之口。不得不说,这种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读书真的无用吗?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十年寒窗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它打开的是一个人认知的大门,是让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的方面说,读书可以培养人的儒雅气度。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一言一行,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美,是剥离了外表之后的文化素养,是放在人群里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气场,这就是灵魂的样子,即书香尽染的模样。岁月流逝能带走一个人姣好的容颜,却带不走植入灵魂深处的优雅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