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

勠力同心真抓实干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渠怀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 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反贫困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征,2020年后,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不等于扶贫工作终结。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更加注重解决精神贫困、更加注重强化内生动力。

要更加注重解决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是一项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任务,要在减贫治理体系完善和减贫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持续增收机制。实现持续增收是防范返贫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做好产业培育与产业升级的衔接,发挥好贫困地区在资源环境、品种特色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将乡村产业打造成为持续增收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就业扶持,精准施策做好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多重保障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构建多重防范体系;另一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施帮扶举措。三是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既要发挥好政府在扶贫规划制订、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发挥好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治理贫困的合力。

要更加注重解决精神贫困。伴随着贫困县陆续摘帽、贫困村相继出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逐步摆脱物质贫困,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就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脱贫致富积极性,真正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扶志,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树立脱贫靠奋斗的思想,加强对贫困群体的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与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正确价值观;各级政府、扶贫干部要更加关注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扶智,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使其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扶志和扶智,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要更加注重强化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进一步有效消除贫困,除继续加强外在帮扶外,更应下大力气强化内生动力。而强化内生动力,关键要靠制度保障,需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依靠制度补齐短板,为强化内生动力创造良好条件。重视加强帮扶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制度性安排,着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二是依靠制度发挥激励作用,通过先进典型宣传、榜样示范,引导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三是依靠制度强化技能提升,开展有针对性的“点穴式”技能培训,精准开展面对用工岗位的系列就业技术训练,使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走上稳定脱贫之路。同时,还要依靠制度强化“造血”功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走共同富裕之路。

--> 2020-12-07 渠怀民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975.html 1 勠力同心真抓实干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