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舅全家从武冈来城步给母亲拜年,四位表哥分别开了4辆高档小车,齐刷刷地停在我家门前,让我好不惊讶,也让路人投来艳羡目光。去年他们开的还是农用车,一大家人挤在车厢里,冷得发抖。时隔一年,变化真大。趁着大好天气,二舅率领浩浩荡荡的车队,游览了城步南山风景区,圆了他企盼半辈子的“南山梦”。在我的印象中,二舅全家都是农民,但这个农民真不简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如鱼得水。
二舅今年70岁,武冈市富田村人。熟悉武冈的人都知道,富田人做生意经商是出了名的精明。二舅是个勤快人,他读了高中,是家里读书最多的一个,也是读书最倔的一个,却天生是个生意人,也不知道他这辈子从什么时候起与秤和市场结缘的。富田村属于城郊,是城里人的菜篮子,他开始一杆秤一担筛走街串巷地卖菜,风里来雨里去,天亮出门摸黑归屋。二舅头脑活络,他卖菜不是成天守着一个地方,总是比其他菜贩子多了一份市场敏感性,在其他人销不动的时候,他早就脱手几担菜了。这份精明让他能看到更多市场机会,在菜贩子越来越多的时候,二舅瞄准了城步菜市场。没几年下来,二舅成了万元户。
二舅的勤劳超出常人想象,他与二舅妈种菜卖菜,还至少每年出栏10多头猪。二舅妈是持家好手,做事麻利,家里六畜兴旺。城步当时一般人家一年只出栏一头猪,大多是自养自吃。二舅很快发现,辛苦养猪的利润大头被屠户赚去了,他决心改行杀猪。杀猪是个辛苦活,每天凌晨就得起床做事。二舅是个急性子,瞌睡也少,起床后就一个个敲门吆喝,表哥们起得稍晚,就会招来他的臭骂。二舅后来说,四个表哥立业成家是他骂出来的。我认为,与其说是骂出来的,不如说是二舅带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武冈修建了中心农贸市场,实行划行归市,二舅一次买了4个摊位,年租金共3万多元。事实证明,二舅再一次看准了,固定摊位比起市场外的流动摊点强多了。中心市场每天巨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让二舅和表兄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也不是小富即安的人,他每天与市场打交道,总是善于发现商机,抓住商机,把商机变成财富。转入屠行不久,他又开始养起了猪。但是他养的不是壮猪,而是养母猪。他知道,肉价每年上涨,相对稳定,养母猪下猪崽比壮猪更赚钱。
二舅作为一家之长,负责全家的生意计划和分工安排,男主外女主内,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男人们将猪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女人们将菜生意也做得毫不逊色。武冈城里人的胃被富田人牢牢抓住,上至肉食下至小菜,都离不开富田人。在富田人中,二舅家的姜盐菜、杂菜、萝菜等“三菜”的生意是最大的。二舅做生意虽然“唯利是图”,但却也是乐善好助的热心人,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自己的“三菜”品牌,将村民做的“三菜”打进武冈各大超市,硬是将不起眼的“三菜”做成了一项富民产业。
二舅现在身体仍很硬朗,表哥们都劝他在家享清福了,可他每天还是随小表哥外出买猪。我知道,二舅是停不下来的,他这辈子不打牌不抽烟,也不喜穿好玩,做生意已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和唯一的乐趣;他图的不是那份钱,而是让自己每天过得充实。在他的影响下,四个表哥也没有沾染赌博恶习,每天以生意为重,靠自己的清白劳动赚钱,靠自己的辛勤汗水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肖丁勤,任职于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