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26日,我、李维友同当时新邵县龙溪铺区所属6个公社的380名应征入伍的新兵,从邵阳火车站出发,来到河北保定清苑县38军113师338团的驻地。都在一个团,李维友分到了3营8连,我去了团直属特务连。不久后,8连去了窦店。窦店是属于北京市房山区管辖的一个镇。
38军113师在窦店有一个机械化砖厂,很大,每天产几万块砖。李维友所在的8连被安排在这里负责码坯,然后将烘干的砖坯送去窑边,其他的事都由有经验的地方工人干。师里为什么要建砖厂?38军1969年从东北到河北改成摩托化部队,占用地方很多办公区和院落。我们338团在保定南边的清苑县占用了河北省的荣誉军人疗养院,有办公大楼、礼堂、家属区和营房,住了两年要退给人家,得自己动手建营房。我们团在荣军院旁边只一年就建起20多栋平房,全部搬了新房。仅用两年就解决营房不足的问题,所以李维友和他所在的8连功不可没。
李维友性格直爽、腿脚勤快,排长很喜欢,所以要他同住一室。1975年初,又到了一年一度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的时刻。李维友当兵已四年,连里决定他退伍,李维友当即拍着胸脯表态说:“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二天《解放军报》和《战友报》头版头条的文章标题是:“8连李维友等6名战士立志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下李维友是真正“火”了起来。你说退伍就退伍吧,报纸这么一登,弄得全军的退伍兵都向李维友学习,都表态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75年3月19日,李维友和8连的刘克清、李典庆等6人回到了新邵县,可并没有回龙溪铺,而是被县民政局和武装部留了下来,住进了县委招待所,开始了他们的“坐台”工作。大会小会天天有,6个人一起坐在主席台上,轮流讲中央领导接见的故事。在县里住了10天,他们才回到农村老家。两个月以后,新任8连连长陈绍升专程从部队赶到龙溪铺,由李维友陪同到迎光、五星等公社看望其他5位退伍战士。这段时间,县委、县革委、县武装部只要开会,都用车将李维友接来坐主席台末位。
李维友闲不住,干什么工作都很主动,很积极,开会不管对不对,总是抢先发言,而且嗓门大,对于上级的指示不管做得好不好,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县、区、公社领导都喜欢他。
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县里来了台吉普车专程接他以退伍军人和农民代表的身份参加悼念大会。后来又参加区里、公社的悼念大会。回到家里,父亲迎上来,父子相拥一起,嚎啕大哭。
1976年12月李维友入了党。1977年2月,李维友因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成绩显著,受到省委的表彰。1977年5月因民兵建设成绩显著受到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的表彰。地区的、县里的、区里的、公社的奖状就更多了。
先进难当,要保持先进的荣誉实属不易。1977年冬,刚刚新婚的李维友接到公社通知,县里正在修建的枫树坑水库要保证在1979年竣工蓄水,要龙溪铺公社从9个大队组织200人的突击连,并要李维友当连长。李维友二话没说背起一床被子去了潭府公社枫树坑工地。突击连一到,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两天的工程量一天完成。水库指挥部的高音喇叭,每天都喊向北京部队8连的李维友学习。在李维友的带领下,突击连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年的工作量,为枫树坑水库如期蓄水作出了贡献。指挥部给每个人记了300个工日,李维友当连长,还另加记30个工日。
……
后来,李维友做回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年他26岁。由于李维友能干、能吃苦,不怕吃亏,鬼点子多,大队干部又一致推举他当了大队园艺场场长。
园艺场是为了在农村普遍推广种植经济作物根据上面要求建起来的,栽了一些柑橘树和茶叶苗,由于周期长,未见成效。园艺场有员工8人,是大队所属8个生产队抽上来的,工分和口粮都由各生产队负责。园艺场多年不出效益,社员们都有意见。李维友心想,园艺场有这么多的山和土为什么不利用呢!于是带领大家栽了6亩辣椒。通过精心培育,辣椒长势非常好。为了销出去,他跑到邵阳市蔬菜公司各菜场了解行情,发现辣椒能卖到2角2分一斤,而龙溪铺卖价只7分钱,回来后便领着大家挑箩摆担到邵阳市居民区站街卖辣椒。由于辣椒又好又新鲜,每次都被抢购一空。几个月下来辣椒卖了1000多元钱。卖完辣椒,他看到城里菜场卖大白菜,心想城里人能种,我们也能种,便跑到种子门市部买了7元钱的白菜种,回来种下了1.5亩地的白菜秧圃,只十多天就长出了又粗又壮实的秧苗,仅两天功夫就被附近的社员们全买了。接着又育了两岔白菜秧,消息传得快,附近冷水江、新化等县的农民都过来买秧子。不仅在当地推广了白菜的大面积种植,还为园艺场创收了一大笔钱。当时,全大队各生产队年终决算平均工价都在0.45元左右,李维友的农场创收达到2000元,大队干部乐、生产队长们跟着乐,附近几个大队好生羡慕。年终,大队给李维友记了450个工。
(孙贤亮,邵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