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

两位邵阳“兰台人”和他们的“奖学金”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邓 辉

12月1日,市档案馆退休干部邓集义和郑志高联合设立的“五子登科奖学金”首次发放:北塔区新滩镇街道某社区一名困难人员的4名孙辈共获得了2位老人发放的1400元期中考试奖学金。

“两名恩人的义举,让我们全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受赠困难家庭一名代表说。

两名“兰台人”为何要自掏腰包设立“五子登科奖学金”?

四名让人揪心的孩子

2010年的春天,时年58岁的原市档案局局长邓集义在双清区火车站乡集仙村国宏庵收集寺庙文化档案资料时,意外发现该庵住持同时收养了4名无依无靠的孩子。

邓集义清楚地记得,10年前的那次相遇有点机缘巧合。当天,他正在国宏庵里津津有味地拍摄照片,突然发现庵里有一名头上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写作文,题目是《师父头上的香疤》。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发现身穿袈裟的师父鬓角上长出了白发,头顶上也有了根根银丝,只有头上的香疤不长白发。我想让师父永远不老,所以我竟然希望师傅满头都是香疤……”

孩子对师傅的敬爱让邓集义怦然心动,多懂事多感恩的孩子啊!很快,邓集义就了解到了“羊角辫女孩”的来龙去脉。

当年这名十来岁的小姑娘叫阮容(化名),她还有一个姐姐叫阮宏(化名)。原来在姐妹俩年幼时,父母离异,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姐妹俩被国宏庵的住持收养,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除了两姐妹外,国宏庵住持还收养了一对来自新化的事实孤儿兄弟:哥哥阮运(化名)和弟弟阮林(化名)。2009年,弟弟阮林一岁时,由于家庭极度困难,他们母亲离家出走,缺少一技之长的父亲无力抚养一双儿子,只好将两个儿子送到沾亲带故的邵阳国宏庵住持手中。

邓集义从村民口中得知,国宏庵住持本来体弱多病,她每天除了供佛诵经外,还要开荒种菜照顾四个孩子生活。

“怎么能让孩子在寺庙里生活?社会又怎么能将四个孩子的成长责任全部推给一位出家人?”当时,邓集义就决心要为四名孩子做点什么。

一名勇于担当的党员

邓集义的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是新中国把他从一名放牛娃培养成为一名正处级干部。面对四名困境孩子,一股“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情涌上他心头。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姐姐做鞋,妹妹学样。”对这样四位家庭教育缺失的特殊孩子,邓学义首先从赢得他们的信任入手:他给他们送去图书、篮球、羽毛球、跳绳,引导他们丰富业余生活;每到双休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讲故事,引导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告诉他们从小要有自己的梦想,将来才能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还走进孩子所在的学校,与班主任老师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学校、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四位孩子逐渐从自卑、沉默走向自信、开朗。

为了解决阮宏、阮容姐妹的生活来源问题,邓集义多方奔走,通过双清区民政局现场调查核实,根据政策为她们解决了农村低保;同时,学校也为她们建立了贫困生档案。

“阮宏、阮容两姐妹病了,或者上学途中摔伤了,邓集义及时陪他们去医院检查治疗,并负责所有医药费;两名孩子高考,邓集义为她们在考点附近的宾馆安排住宿,并驾车送考。”国宏庵住持介绍。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怀下,姐妹俩先后考取了理想的医学院,其中姐姐阮容已于2017年大学毕业并顺利参加了工作,正在念大二的妹妹阮容担任了班干部。

相对两名女孩,来自新化的两兄弟可就让邓集义“操碎了心”。这对宝贝兄弟在外跟别人打架,在家里兄弟俩互殴,甚至搞校园欺凌。从小学到中学,曾经因为打架,邓集义多次去学校处理,向受伤孩子家长赔礼道歉,赔医药费、误工费。而且因为打架,阮运伤过颈椎,断过锁骨;阮林手臂多次骨折。“我一看来势不对,不能用帮扶阮氏姐妹的方法帮助这两兄弟,必须因人施策。”邓集义思忖。于是他和学校紧密配合,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两兄弟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在处理与同学打架赔偿纠纷时,请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所、派出所参与,对阮氏兄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由学校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并予以警示教育;三是要孩子认真反思,写出承诺。同时。邓集义还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帮教机构,慢慢地,两匹“野马”渐渐不再“乱踢乱踏”了。

两个心心相印的搭档

2020年春节,在集仙村财神路的一栋矮小的房子里,传出了困境孩子阮运、阮林两兄弟久违的欢笑声。原来,他们在外打拼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家和他俩团圆了!

这一转折,凝聚了太多人间温暖。

“我有心,但无力,想不到我这么不负责任,我的一双儿子居然变得这么好。”相见时,身材略显矮小的两兄弟的父亲眼含热泪说。

曾经一度丧失家庭信心的父亲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抛弃”的孩子竟然能够如此身心健康。

原来,2019年初,邵阳市本土公益组织“红心林”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得知在邵新化两兄弟的情况后,当即将其纳入“红心林”帮扶对象,由多名爱心人士组成帮扶小组合力开展帮扶。

“红心林”志愿者姜文柳等人获悉两兄弟情况后,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水果、文具前往看望和陪伴兄弟俩。姜文柳是双清区火车站乡某校负责人,他克服娄邵两地户口限制,千方百计为在该校就读的阮林建立了贫困生档案。

哥哥阮运所在的某高中也将其纳入了农村贫困生帮扶建档范围,如今两兄弟品学渐优。

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书记李军等人获悉两兄弟情况后夜不能寐,陆续想方设法给这些孩子解决了许多具体困难。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孩子的父亲闻讯自己孩子近况,最终决定回到兄弟俩的身边。

“众人划浆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年10月,邓集义的同事、原市档案局调研员郑志高闻讯也不请自到,加入了扶贫助学行列。他俩合计:每年分别拿出自己部分退休养老金设立“五子登科奖学金”,除了继续帮扶原来四个孩子外,再重点帮扶四名困境孩子发展。

“《三字经》里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我们期待,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所有孩子都能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实现‘五子登科’!”年届古稀的郑志高表示。

--> 2020-12-05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邓 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922.html 1 两位邵阳“兰台人”和他们的“奖学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