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傍晚时分,新邵县酿溪镇大塘社区1组居民何萍辉约上舞伴去跳舞。行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她高兴地说:“现在路灯装在家门口,路上看不到垃圾,社区环境越来越好,住起来心情舒畅多了!”
何萍辉的点赞,是大塘社区推行网格化联动管理模式,促进基层治理水平大提升的真实写照。
内外兼修,从“面子”美到“里子”
大塘社区,一个蕴含着乡村味道的名字,是因过去这里有一口用以灌溉农田的大水塘而得名。作为新邵县城典型的老旧社区,大塘社区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文明素质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水平。而且,由于该社区不是开发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居民夜晚走的是“黑路”,雨天走的是泥路,由于没有下水道,很多地方一年四季污水横流,居民出行不得不垫砖“扭秧歌”。
2017年,新邵县启动创卫工作,大塘社区也打响了整治脏乱差攻坚战,开启了公德教育大课堂。
2019年7月的一天夜晚,县委书记阳晓华来到大塘社区的老屋塘院子,组织党员组长、居民代表等召开院落会议,询问大家对创卫工作、公德教育的意见建议,并郑重承诺“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旱厕全部拆掉,一律禁止养鸡养猪,让大家的生活环境更加干净”。
社区一班人在联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好基础设施翻身仗,对通院落主要道路实行“白改黑”5000米,硬化2000米;对居民集中的4个院落统一安装路灯,结束了居民夜晚摸黑出门的历史;埋设下水道3000余米,拆除老旧废弃房屋和危房14000平方米,拆除旱厕近400处,实现了辖区内旱厕清零。社区还在每个小区各规划了一处文体活动场所,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面子”焕然一新,“里子”也要同步跟上。针对一些居民不讲文明、不重卫生、不守公德、不爱公益等“顽瘴痼疾”,社区通过公德教育、“星级平安家庭”评选表彰等,让好典型“香”起来,让落后者无地自容。
2组居民孙孝情的母亲瘫痪在床10多年,他和妻子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一直到老人96岁高龄去世。社区多次在院落会议上宣传表扬孙孝情夫妻这个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如今,大塘社区居民打架闹矛盾的少了,不讲卫生、不守公德的少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绝迹了,居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给力基层治理,带来幸福满“格”
2018年以来,大塘社区坚持以网格化党建为引领,深化网格化管理,优化网格化服务,将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落实“三定三化”,实行动态、全方位管理,全力构建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摸清基本情况,定格。进行入户调查、登记造册,对辖区总户数、单元户数、门面店铺、区域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础上,将社区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200至300户,并绘制网格地图。
强化上下联动,定人。每个网格配备2名联点机关单位干部、1名镇干部、2名社区干部、1名党员组长、若干社会志愿者,对网格责任人、网格管理员姓名、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做到“网中有格、格中定人”。
明确工作任务,定责。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居民,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采集上报网格内各类基础信息,排查各类不和谐因素,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今年以来,该社区网格员共处置居民诉求30件,调处矛盾纠纷58起,收集治安线索11条。
在“三定”的基础上,大塘社区实行精细化管理,由酿溪镇党委按百分积分制,加强日常督导,干部的评先推优和绩效奖励与网格化工作作风及绩效挂钩;推行亲情化服务,特别是落实全程代办,依托电话或网格群,及时受理群众的政策咨询、事项办理等业务,并为老年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精准化上门服务。该社区还创造性地成立一支10人的便民服务队,对网格员反馈需要维护的社区公共设施,及时登记核实,第一时间派人进行维修。今年7月,因雷电、大风导致4个网格的20多盏路灯受损,社区通过网格员了解实情后,立即安排便民服务队进行维修,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此外,该社区积极落实多元化参与,成立“一约六会”。“一约”即居民公约,由全体社区居民商议确定具体内容,并共同遵守。“六会”即红白喜事理事会、禁毒与禁赌协会、民主理财议事协会、志愿者协会、老年孝善与道德评议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以上社会组织,发动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不关痛痒”过渡到“见善思齐”,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大塘社区走出了高效的社区治理新路子,换来了居民幸福满“格”。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得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卫生社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