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龚琴被知县聘为幕友同一年,沅陵张开谟署绥宁县教谕,有步韵《徽城晚眺四首》。
其一曰:“午燥殊难耐,清凉欲晚天。斜晖托屋角,暝色起峰巅。眼底云归岫,炊余瓦透烟。余飙生爽籁,浪远激前川。”从午热写到薄暮的清凉,屋角斜晖里炊烟淡逸,山峰暝色中闲云归岫。又由近而远,写风物有声,清溪之浪流向远方。一卷小城暮凉画卷,空阔悠远,倒也清幽宜居。
其二曰:“寥廓长空际,晚来气乍更。鸟声昏入树,山影黯笼城。禾刈根留土,瓜多势压棚。劫灰犹在目,两次贼曾营。”暮色浓矣,夜幕压城,鸟声慢慢疏隐于树叶,山影渐渐暗融于城廓。秋已收矣,稻禾已割,瓜却正长得旺盛。寇贼曾两次驻扎于此,劫难历历在目,人们仍勤勤恳恳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对于和平安定的珍惜和祝福隐约于宁静的画面之中,与龚琴的诗意相互呼应。
其三曰:“一览苍黄里,宵灯点点青。栖蝉鸣暮翼,宿鹤养归翎。桂魄清初挂,莲筹早可听。此乡多古木,应易觅松苓。”夜渐深,点点青灯明灭于苍茫如海的夜色里,蝉偶而发出几声梦呓般的清鸣,鹤静静地养息着倦飞的翎羽。月亮慢慢地升上来了,滴漏报时的声音清晰可闻。莲筹,莲花漏上的计时报更的竹签。一天倏忽而过,一夜也转瞬即逝,生命随计时器流水般地消磨。这是古木云集之地,应当容易寻觅茯苓,延年益寿呵。李时珍《本草纲目》:“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神农本草经》:“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由时间流逝进入生命之思,亦与龚琴“美人迟暮”之叹同调。
其四曰:“挹爽迟归署,冈头尚独临。风声凭树起,露气隔衣侵。宫桂开飘馥,闺砧捣息音。满怀秋欲语,乘兴发高吟。”生命短暂,良辰难再,仿李白桃李园秉烛夜游,迟迟而归。闻山风吹树,露气侵衣。闻桂花之芳馨,觉捣衣之声已息。想城中人已静息,秋声西来,满耳秋语,高吟长啸,缭绕云树之间,兴则尽矣,人生苦短,惆怅难平。仍然是在龚琴的诗意上生发,但却更深沉悠远。
二
想是同僚有约吧,与龚琴、张开谟同县从职的陕西富平人吴金锳,时任绥宁县典史,亦有步韵《徽城晚眺四首》。
其一云:“落日疏森挂,霞明倚散天。扁舟依雁齿,峻阁结螺巅。树杪悬残照,人家透晚烟。公余浑无事,寻胜过前川。”吴氏之诗透露了一个信息,当时是同治年间,徽州安定无事,“公余”时间,就相约纵情山水,吟诗作赋词。诗从傍晚写起。日斜疏林,霞散绮天,明艳宁静,疏旷邈远,眼界空阔,心胸豁朗。扁舟依桥而栖,楼阁耸山而峙。残照悬树,炊烟袅空。城中一片静谧,衙门清净无扰,且趁暮寻兴,姗姗而过前川。闲适之情,悠哉游哉。
其二云:“昔日行师地,江干剩旧营。风云千载护,民物几番更。保处招凉馆,谁家乞巧棚。好从图画里,绘出小山城。”这是“寻胜”所见风物。行师,出兵,用兵。过去这是用兵的地方,如今江岸边还残存着旧兵营。千载风云守护着它,民生风物已经多番变更。沿途有避暑的场馆,乞巧的斋棚,人们日常的生活有滋有味。招凉,招致凉气。乞巧,女子于七月七日斋月祈福。这样的一幅民俗画里,绘出了小山城的生活风貌,表达了对和平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三云:“叠嶂排空起,勾连不断青。飞鹰徐整融,倦鸟懒梳翎。烽火惊心阅,军书侧耳听。谁为医国手?却病觅参苓。”叠嶂凌云,连绵不断。鹰已栖止,慢慢地整理羽毛;鸟也倦怠,懒懒地梳理翅膀。这一派宁静平和的气氛中,诗人居安思危,担心看到战乱的烽火,侧耳捕捉军中的文书。谁是治理国家的圣手,像寻觅参苓除却疾病的良医一样,能保护生活的和平安定?祈望国泰民安,仁者之心。
其四云:“苍然秋色满,着屐喜登临。暮霭深林合,斜阳古道侵。高山留胜迹,空谷结知音。凭眺归来晚,虫声四壁吟。”同僚临暮登山,披古道斜阳,访高山胜迹,归来忆晚,四壁虫吟。又闻萧瑟秋声,似乎难以入眠……
遥想当年绥宁县衙,应当儒雅风流,少勾心斗角之烦扰,有知音唱和之乐处。若果如此,应为同僚之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