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大才子杨修之死,最深入人心的观点是,曹操忌惮他的才华,处心积虑地杀了他。这自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说法,所谓“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是也。但是,历史的复杂性极易掩盖事实的真相,对于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自古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罗贯中在小说里对杨修的出众才华如泼墨般的描写,并非虚构。事实上,杨修确是才思敏捷、聪明绝顶之人,而且低调内敛,绝非小说所呈现的那般聪明外露,喜欢炫耀才华。《三国志》对杨修的评价是“谦恭才博”。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捷悟”条有七则故事,杨修独占其四。连曹操都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行军途中,路遇谜题,杨修顷刻间便能悟得答案,聪明如曹丞相者,竟然要多思考三十里地。
杨修有才,似乎不存在疑义。那么,曹操是否“忌才”呢?
曹操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了发展曹魏势力,一统天下,他一贯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至217年期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竭力网罗人才,当时文人代表“建安七子”,除孔融外皆为其所用。从曹操一生的言行看,完全当得起“丞相肚里能撑船”的美誉。他既有收纳降将降臣的格局,更有烧毁大臣与袁绍来往书信的器宇,像张绣和贾诩这种杀死他长子曹昂、侄子曹爱民、心腹爱将典韦的仇敌,他都能摈弃前嫌,放下仇恨,一并收入帐下,量才任用。
由此可见,说曹操因为“忌才”而加罪杨修,或者说,杨修“身死因才误”,与事实不符,于情理不通。
杨修之死,见于史册有据可查的说法,是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所说:“公(曹操)以修(杨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然而,泄露机密,结交诸侯,这种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那个年代,武将和谋士交关诸侯者不泛其人,丁仪、丁廙、司马懿、陈群等人都参与了曹丕和曹植立储之争,何以独独杨修追责被杀?这就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煞费思量了。
在历史迷雾中探觅真相,宋代史家吕祖谦的方法“观史如身在其中”,或可一用。如果代入曹操当时的情景之中,也许能够窥探出些许杨修之死的蛛丝马迹。三国时期,摆在曹操面前最大的时代主题是如何统一天下,结束乱世,重建稳定的政治秩序。众所周知,东汉王朝是由皇帝、外戚、太监、地方军阀、世家大族五支力量相互制衡,才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进入三国乱世,外戚和太监被董卓清洗一空,皇帝被迫四处流浪,皇家权威一落千丈;于是,只剩下地方军阀和世家大族两支力量。这就好比两条腿的桌子,总也稳定不了。作为实力最强的地方军阀,曹操的做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外武力剿灭地方割据势力,对内打压世家大族。而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正是名门大族,他的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父杨赐、父亲杨彪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当时“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并驾齐驱,声名显赫。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两个世家大族还是联姻,杨修正是联姻最为关键的纽带,他既是杨彪嫡子,又是袁术的外孙。对于这样一个身份特殊,颇“有才策”(曹操语)的世家子弟,不能不引起曹操的特别警觉。曹操曾为打压杨氏家族,一度将杨修的父亲杨彪收入监牢,只是投鼠忌器,担心因此堵塞人才归心之路,才没有对杨彪动手。之后,杨修在为曹植争储斗争中的各种表现,又让曹操心生厌恶和不满。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为曹魏政权平稳过渡计,作为高明的政治家,曹操就必须帮助曹丕清除曹植背后的势力。至此,作为曹植的死党和高参,作为在背后鼎力扶持曹植上位的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杨修之死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果然,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随便找了个扰乱军心的由头杀了杨修。
其实,以杨修的聪慧智敏,他当然清楚曹植争储一旦落败,自己必然难逃一死。死前,杨修无比感叹地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彭利文,任职于洞口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