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诗人薛涛(约768-832),字宏度,本长安良家女。父勋,因官寓蜀而卒。家贫沦落为官中乐伎,大唐三大女诗人之一(余二位李冶、鱼玄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薛涛遂入乐籍,幕府供职,与韦皋、武元衡、高崇文、段文昌、李德裕,及诗坛巨子元稹、白居易、王建、刘禹锡、杜牧等皆有交往酬唱。后蜀何光远《蜀才妇》记载:薛涛不但“容仪颜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而且“每承连帅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名驰上国”。薛涛居成都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其书法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每喜书自己所作诗,思致俊逸。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薛涛为诗数十载,成诗约500首,今存不足100首,有《锦江集》若干卷传世。唐王建有诗称赞她:“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
薛涛写有《酬辛员外折花见遗》一诗:“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这是一首送给辛员外的酬唱诗,因为辛员外折梅花送给她,她回赠了这首诗。辛员外何人不可考。
薛涛常常以诗来表明自己的节操和理想。如以竹自喻,“常见劲节负秋霜”(《竹离亭》);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喻,如“芙蓉空老蜀江花”(《酬杜舍人》)。关于此诗,清诗论家赵世杰评为“玲珑玄妙”。青鸟,典出《汉武故事》——一日,承华殿前,西飞青鸟而至。帝问:“何也?”东方朔答:“西王母将至也。”须臾,果然西王母到。从此,后世称西王母信使为“青鸟”。瑶台,或称“瑶池”,指西王母所居之处。旋旋,渐渐之意。
此诗一二句把辛员外折花相赠比喻为西王母的信使青鸟,衔着花从瑶台下来。三四句写诗人接过辛员外赠的这枝花感受到辛员外的“殷勤”好意,向风把玩的那种喜悦情态。纵观薛涛向来不卑不亢的处世哲学与孤芳高洁的人格,此诗之“玄妙”至少可以让人揣摩出两类“信息”:一是如典所指,以“青鸟”身份出现的辛员外,及其所传达的某种信息;二是这位员外郎既然“折花”而献,由此定有令女诗人感叹不已的某种“信息”。尽管这位“信使”到底向女诗人传达了什么令其高兴的“信息”,我们虽然无法揣度,但是可以想象诗人手持梅花、迎风把玩的那种飘逸潇洒的仪态,而这里的“梅花”必定也是能引起诗人某种美好联想的意象。
(张先军,邵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