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意蕴

唐光怀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什么是“高质量”?怎样形成“教育体系”?笔者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蕴含统一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协同的机制、多维的路径等四个要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是统一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期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就是要培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治思想上合格的人才。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要做遵守公德的模范,增强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私德上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智育”的要求不只是培育有智力,而且还要有智慧、有创造力的人才。“体育”要求培育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合格的人才。“美育”要求培育有美的认知能力、有美的鉴赏能力,美的理解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人才。“劳动教育”要求培育出来的学生爱劳动,以劳动来锻炼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品性,爱劳动人民,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珍惜劳动的成果,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增强实践本领。

第二是科学的标准。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有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时应考虑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与国情世情,注重评价的信用度、效力度。要将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要求融入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研究“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结构调整优化的问题、统筹全局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深化需要试点的问题、持续发展需要巩固的问题以及内部建设需要实现的目标。

第三是协同的机制。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只有形成家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学校社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校所(科研院所)协同、校内各单位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消除“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多元主体目标同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保障有力,充分发挥协同运作效应。

第四是多维的路径。要分门别类、分清层次、分别施策、分类评价,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中小学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教育要将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作为主要抓手,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突出持续改进,加强评价标准的改革,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搞好产业、企业、行业、职业和学业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此外,十四五期间还要办好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我们一定要补短板、强弱项、改问题、消盲点、缩差距,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加快推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保证。(作者系邵阳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

--> 2020-11-13 唐光怀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856.html 1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