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客观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丰硕成果,描绘了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和2035年远景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邵阳的首要任务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邵阳经济行稳致远。
一、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制造强国”的丰富内涵
1.把握好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全会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邵阳决不能观望,更不能缺席,要勇于在特种玻璃、智能制造、数控工程、数字制造装备等领域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把握好优化升级这个战略方向。全会要求,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优化产业布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3.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我市要找准战略定位,推动特色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要求,努力打造具有邵阳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确保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环。
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切实扛起“三个高地”的使命担当
1.抢抓国家优化生产力布局机遇,全力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按照“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的要求,借助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等,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显示功能材料产业等领域谋划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当前,要紧扣市委明确的“七大基地”(先进装备、新型显示器件、零部件配套、智能家居、特色轻工、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建设,着力围绕龙头企业抓配套、围绕小微企业抓龙头、围绕科技平台抓支撑,努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抢抓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机遇,全力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市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短板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实施轻工产业“专精特新”工程,着力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创建一批自主的国际知名品牌。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
3.抢抓区域发展格局重构机遇,全力建设承接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围绕“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的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努力在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承接产业转移。继续加大“135”工程升级版建设力度,加快“五网”建设进程,进一步打造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构建“工业走廊+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贸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努力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良好生态培育体系。
4.抢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机遇,全力引进培育一批高科技人才。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建立完善技术人才需求清单和靶向引进机制,更多更精准地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依托湖南新型显示玻璃研究院,突破新型显示器领域国外“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计划,支持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5.抢抓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机遇,全力优化政策制度环境。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构建“一体化、无障碍”合作机制,大力提升产业承接的便捷性。主动融入湖南自贸区发展,推进产业政策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建立邵阳与东盟对接交往机制,积极参与中非经贸博览会,深入发展跨境电商,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推动邵企出海、邵品出境。
(作者系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