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充分说明党与人民拥有天然的联系基础。笔者曾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深深认识到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才能把初心和使命体现在行动上,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心贴心”与群众交流。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与基层群众交流时就像是在“拉家常”,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特别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与群众沟通时亲切平实的语言风格和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与群众说真情实意的话,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秉持一颗对群众的赤诚之心,让文字语言充满“人情味”“人性味”,与群众交谈才会让群众易于接受、得到认同,让群众的心里热乎乎、暖融融。要与群众说行家里手的话。做好老百姓的事,高效交流是关键,党员干部要熟悉党的创新理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等,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熟悉“三农”工作,知农时、懂农事,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这样和农民群众交流起来才无障碍,才能避免在群众面前说外行话。要与群众说实事求是的话。老百姓最喜欢实在人、喜欢听实在话,党员干部应该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获取更多的真实情况,与群众交流讲话时,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以获取的真实情况为依据,多讲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话,多讲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的话,多讲针对问题、直面矛盾的话,让话语切中要害、令人信服,老百姓听着舒心顺心,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面对面”为群众服务。要“面对面”关心亲近群众。现在推行“互联网+政务”“一件事一次办”等,提升了为民服务效率,政务网站、单位微信公众号也在线上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但党员干部还是不能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面对面”亲民服务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等优良作风不能丢,平时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多向群众嘘寒问暖,多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缩短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要“面对面”热心帮助群众。党员干部做工作、干事业,要以老百姓幸不幸福、满不满意作为风向标,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想行不行、好不好,尽最大可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切实做到做事不作秀,安民不扰民。要“面对面”教育引导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是服务群众的一部分,党员干部要重视教育引导群众,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些工作方法是干部自己需要改进的,哪些是群众思想的问题需要教育引导的,要认真思考。教育引导群众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对群众合理诉求要及时解决,对非法信访也要依法处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实打实”为群众办事。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从汝城“半床被子”、城步“一条棉裤”等红色故事中激发前行力量,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打实”办好每项民生实事,努力“为民服务解难题”。要坚持需求导向办实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按照群众意愿,改进民生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坚持问题导向办难事,着力从群众身边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入手,强化换位思考,努力多办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要坚持结果导向办好事,紧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并主动请群众评判、接受群众监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