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8日

这个隔代家庭教育好

伍想德

10月15日下午,全市隔代家庭教育活动在城步红旗小学启动,市关工委主任李晓红对如何抓好隔代教育进行了宣讲,并参观了红旗小学。这个学校有4000多名师生,一走进学校就看到一栋栋带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教学楼,还有现代气派的大体育场。师生们着整齐统一的校服列队欢迎我们,领着我们走进宽敞的电教展览室,共同视听了《红军在城步》的系列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由城步的隔代家长们收集、整理、编辑和讲解的,他们是县里退休的老领导们。他们认真查阅参考相关材料,重走长征路,深入多地,广泛征集红军长征史料。综汇过去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编辑《红军在城步》,并且制作视频。红军长征三过城步,发生过横水界、莲花桥、堡上、九打界等重要战事,开展了政治宣传工作、打击土豪劣绅、执行民族政策等重大活动。红军长征过城步的历史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修建了老山界纪念碑与“红军路”,修复了莲花桥与红军烈士墓,修建了“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和红军纪念亭等。《红军在城步》历史与现实结合,图像与文字并茂,内容全面系统,深受苗乡人民喜爱。

特别是红军在城步的23个故事,深深吸引着每个小朋友。“毛主席苗山播火种”“朱总司令在瑶寨苗乡”,几乎家喻户晓。

1934年12月初,红一方面军到达城步,驻扎在茶园寨,寨旁有口半月形的养鱼塘,毛主席就住在鱼塘边的吊脚楼上。苗族兄弟姐妹们兴高采烈地在捕鱼。警卫员小陈想去买条鱼给毛主席改善生活,毛主席说:“花钱买也不行!你们知道吗?苗族山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鱼塘很少。这里的鱼是山珍,也是海味,稀奇得很。苗族同胞一年到头都难吃上一次。”“不要为我去搞鱼吃,有萝卜就吃萝卜。”这时外面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一位白发银须的苗族老阿公带领着苗族同胞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四个苗家壮汉抬着一口大鼎式的铁水缸,里面放着几条活金丝鲤鱼。老阿公说这是用山泉水养着的活鲤鱼,表示鱼水情长,世代不忘,一定要毛主席收下。

毛主席充满激情地说感激苗族同胞的支持,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是打富济贫的,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老阿公说:“不收,按照苗家的规矩反正这些鱼也不能再拿回家里去了。”毛主席说:“你们不拿回去也可以,我们就把铁缸里的水倒进池塘去,把鲤鱼放回池塘里。”接着毛主席说:“群众好比深塘水,红军就好比金丝鲤,军和民的关系正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嘛。军爱民,民拥军,才真正是老阿公刚才讲过的‘鱼水情长,世代不忘’哟!”

“一条珍藏了七十二年的红军棉裤”,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条棉裤珍藏在长安营镇长坪村周旺华家。当年红军长征过南山,周旺华的爷爷周世忠见红军战士饥饿困乏,便拿出过冬的粮食苞谷和红薯煮给他们吃,红军便回赠了一条棉裤。周世忠用红绸包好放在箱底作为传家宝,传到周旺华手上已是第三代了。

还有“一张欠条”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城步人。1934年12月9日,红九军团警卫连住在南山板栗坪张明勇大伯家,借了张明勇的玉米、山羊、辣椒、蔬菜吃了,钱全部拿出还不能付足,连指导员就用土纸写了一张欠条:“我们经过南山,已身无半文,借了张明勇大伯的山羊二只,玉米二百斤,待革命胜利后,请当地政府照数归还。”署名是“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警卫连指导员李湘南”,日期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借条写好后,还加盖了红色印章,并嘱咐张大伯一定要把欠条收藏好。这充分表现了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严守“三大纪律”的自觉性。

还有“龙奶奶救护小红军”“吴光耀三背红军”等故事,都被隔代家长们讲得溜熟。《红军在城步》走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心中,成为隔代家长的政治教材,他们带着录制的光盘走进各个学校,不断向青少年播撒“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伍想德,原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2020-11-08 伍想德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682.html 1 这个隔代家庭教育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