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3日

◆邵阳诗韵

诗传绥宁十二景(三)

刘宝田

绥宁本土文士的《文笔凌云》诗良多,试择而赏之。

有杨源步者,咏诗二首。其一云:“高尖突起远撑天,彩笔凌空写翠烟。毫洒秋河临砚水,墨添暮雨浸琼笺。”句句扣题,磅礴秀逸。撑天而起,精神一振;笔写翠烟,曼妙空灵,全洗尘俗之气。毫洒秋水,清莹澄澈,当然只有“琼笺”才能承托得起这份雅洁高致。注意,墨泼如雨,文思流畅,弥漫长空,四句皆雅,可圈可点。此写日景,其二写夜景:“蟾光拥夜残星扫,石壁飘风滴露牵。南雁落峰遥画字,花生入梦助鲜妍。”月照长空,文笔披光;露润石壁,意境清幽。且暗蕴张说诗“圣德垂甘露”之意。落雁画字,于晶莹之夜空,神韵悠远,“文笔”情韵全出。

贡生龙道澄曰:“峻峭奇峰一笔传,乾坤挺拔不知年。石镶斑管长擎地,云拥霜毫倒写天。银汉星河图欲点,丹霄雁过字方联。想从太昊书成后,留在山河社稷边。”扣题别致,悠远雄阔。“石镶斑管”“云拥霜毫”精妙华彩,可惜“斑管”“霜毫”同义,有瑕疵。“写天”,当然写出“银汉星罗”“丹宵雁字”,皆乃“凌云”之笔。太昊,即伏羲,相传其创文字,结束结绳纪事;创八卦,一画开天。结尾由笔联想到字。笔既然是峰,所以字当然留在山河之间。意蕴端肃,令人穆然。

贡生杨英杰云:“谁将大笔镇方隅?坐看高峰取象符。春信纸凭云作锦,秋吟字倩雁披图。寒鸦呵冻乱翻墨,暖杏含英疑点朱。应是山灵钟毓久,分来彩色助吾儒。”提笔设问,气势顿生。春锦作纸,秋雁披图,似静实动,动中生静。寒鸦翻墨,妙似见天才挥笔,恣肆汪洋;暖杏点朱,美,似见考官评卷,惊喜赞誉。这文章谁为之?吾儒也。有求助之望,亦有踌蹰之喜。

高应冕勘定“绥宁八景”,第四景是“蓝溪霁雪”。他诗咏云:“万壑无冬积霭收,六花堆砌见琼楼。迢迢远岫拖银练,点点尖峰露白鸥。玉树冻凝云影净,素屏寒结日光浮。夜来兴入蓝溪坞,不羡山阴访戴舟。”

蓝溪,又名岚溪,流经关峡。蓝波流幽,诚为一景。此诗前四句扣雪,写初冬雪景,堆楼掩岫,座座山像一点点白鸥。颈联点“霁”,玉树素屏之间,日光浮动。好一场大雪,好一片银妆世界,且仿李白秉烛夜游,泛舟蓝溪,领略蓝溪霁雪之美,羡慕什么子猷访戴,此处比山阴夜雪说不定更胜一筹呢。《世说新语·任诞》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状其赏雪之兴致也。

明世宗嘉靖年间,曾任云南乌蒙通判的绥宁人夏相,亦有八景诗,《蓝溪霁雪》云:“彤云漠漠雨初收,风卷梨花砌玉楼。老却山头迷野鹤,填平溪面隐寒鸥。随教旭日层霄上,特立晴空爽气浮。怪杀天公偏爱护,渔翁无处觅渔舟。”高应冕1541年任绥宁知县时,夏相19岁,是不是读了知县之诗,步韵而和?不得而知。但其八首诗中,除此之外,还有《枫岭秋容》《宿楼夕照》与高诗同韵,应当不是偶然。夏诗也是开头点“雪”,而后写“霁”,再后点“蓝溪”。虽已雪霁,但渔翁寻不到渔舟,可见雪之盛之厚。

绥宁监生杨培建诗云:“碧树丹山万仞岗,溪边雪后放清光。花飞六出频开眼,蓝涴终朝可涤肠。暖入方塘皆淡荡,晴烘古树亦轻扬。半年有兆征天泽,霁色宜人我辈赏。”首联写山景明丽,点醒题中四字。为什么可清楚看见树碧山丹?因为雪后放晴了。再叙雪飞、溪蓝,雪可开眼,融入溪水,可涤俗肠。颈联一派晴霁风物,寒褪暖融,应当也是冬末之雪。最后说雪兆丰年,所以霁色宜人。只是为什么用一个仄声“赏”字收韵,是不是流传有误?

庠生吴正本写的却是初霁之风情:“天霁蓝托雪未消,溪边深处积琼瑶。层层叠叠谁人扫,不觉寻芳过野桥。”琼瑶世界,踏步寻兴,倒也别有一种趣味。

--> 2020-11-03 刘宝田 ◆邵阳诗韵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450.html 1 诗传绥宁十二景(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