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三年(838)春,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考官周墀、李回已经录取他。但有一位中书长者说“此人不堪”,将他的名字涂掉。李商隐既自诩是皇族后裔,又于开成二年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自以为前程似锦。唐朝的科举与后来不一样,中了进士只是取得了一个做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博学宏词科的选拔才能做官,但这次落选对他打击很大。
这年春天,他受泾原节度王茂元之聘充任幕府,经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北)登安定城楼,自伤身世,写下那首著名的《安定城楼》,在诗中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其实那时他才二十五岁,即起归隐之心,可见他性格上的“暮气”和遭到打击的敏感脆弱。十一月中旬至扶风(今陕西扶风县)见梅花,作《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一诗:“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秦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首联写梅花繁艳清香,提前开放。非时,不按季节开放。颔联谓嫦娥助以清辉,青女不减霜威,使梅花更显得凄清。秦娥,即嫦娥;青女,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颈联写满手的梅花不知赠与谁,离别的哀愁真令人断肠。尾联谓梅花未及报春,提前香艳,为谁作年芳?年芳,一年中代表某季节的花。此诗以梅花自喻,慨叹自己虚成早秀、孤凄不遇的悲哀。叶嘉莹认为此时李商隐已与王茂元之女成婚,这是一首爱情诗也不一定。我们都知道李商隐的诗歌主题具有多义性的,总之这里既有离愁别恨也有自伤身世之情。开成年间,权臣李德裕与牛僧孺争权,轮流争夺宰相之位,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这就触怒了牛僧孺党。开成五年,在牛党得势时,李商隐就受到排斥,不能够进入朝廷。“牛李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李商隐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一生共写两首咏梅诗,还有一首《忆梅》作于大中八年(854),是他临终前四年所作。李商隐于大中十二年去世,终年仅45岁。他写道:“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写自己如同早谢之寒梅,春天并不属于自己,所以抱憾终生。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为谁成早秀”的一个注解。清代学者何焯说:“得名最早,却不值荣进之期,此比体也。”但是标题取为《忆梅》也耐人寻味,有人认为寒梅于腊月开放,至春暖时早已开过,故曰“去年花”,故曰“忆梅”,此说未必可信。
前后相隔二十年写梅花,且以《忆梅》为题,莫非仅忆“去年花”?李商隐之难解,由此诗也可见一斑。正如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就是无人能解读的意思。
(张先军,邵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