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隔代教育,关键在于培训好隔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即培训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抓好隔代教育实施者的培训教育,需要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要解决对后代教育的着力点问题。这个着力点就是教育后代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我们要培养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那么从小就要对孩子循序渐进地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优良传统、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等正面教育。这正好可以发挥老年人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受党的教育几十年,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二是老年人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还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深深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党、对祖国、对领袖、对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纯朴的感情;三是老年人比较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较好地保持了这些优良传统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老年人一定要站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充分发挥和放大身身优势,在教育后代怎样做人上下大功夫。
(二)要解决如何爱孩子的问题。我的态度是反对溺爱,不学“打爱”,实施“严爱”。
在爱孩子的形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满足、族纵型的“溺爱”;一种是棍棒惩罚型的“打爱”;一种是正面教育加奖罚结合型的“严爱”。溺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把爱变成了无条件的宠溺和呵护,无原则的宽容,甚至护短,可以说是爱得有求必应,爱得无边无际,爱得不知所措,把“隔代亲”变成了“隔代惯”。“打爱”就是“打是痛、骂是爱、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好人”的教育方法,对待“打爱”也要辩证地看,不必全盘否定,但也不要效法,因为过于严苛的“打爱”对孩子的成长还是不利的。严爱是把传统教育方法与创新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实施“规矩+奖罚”结合的教育方式,做到既不骄纵孩子,也不严苛地管教孩子,让孩子在遵守规矩的范围内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摒弃溺爱,实施严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三)要解决用什么方法教育后代的问题。三个基本方法: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讲好故事;掌握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活动和基本规律。
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大人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榜样,所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对孩子们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离不开讲道理。讲道理不能一味地灌输,空洞地说教,还须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老人们要把讲故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多向孩子们讲述有意义的故事,讲中国故事,讲红色故事,讲励志故事,讲抗疫故事。老人们还要加强学习,在讲故事前,自己首先把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弄清楚,不断提高讲故事的水平。
学习科学育儿新知识,掌握孩子们成长的心理状态和基本规律,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老年人要加强新时代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一些幼教常识,掌握婴幼儿、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活动和基本规律。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还要学会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不要自以为是,按自己的设想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或者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逼迫子女顺从自己对孙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实践证明,无论是完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还是不完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都存在很多问题,受到当下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都在研究和寻找比较完善的家庭教育模式。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老师提出了隔代教育的方向是构建家庭教育共同体,基本观点是:教育从家庭开始,祖辈、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无论是祖辈单独教养或参与教育,还是父母教养,都必须树立正确一致的教育理念,即从满足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转向充盈孩子成长的精神生活;构建“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模式,发挥两代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父母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主体责任,祖辈当好抚养孩子的配角。
(作者系市人大原副主任、市关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