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夷江水浪打浪,西江百姓饿得慌;一年只有半年粮,男女老少走他乡。”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新宁县巡田乡西江村老百姓经常听到的一首“苦歌”。
而如今,“苦歌”变“甜歌”。10月25日,中国传统重阳佳节,30名清江村老人在该村“重阳晚会”上集体高声唱道:“田中烤烟起波浪,山上橙柚成片长。家门口前赚外快,榨油厂里飘浓香。”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江村人民开始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西江村依然戴着“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207国道从村旁经过,夫夷江穿村而过,交通和水利如此便利的西江村,为何就发展不起来?”从2014年至今,进驻西江村的三届精准扶贫工作队共同找准该村“缺少产业支撑”这条穷根,持之以恒展开“斩除穷根”扶贫攻坚战。
依托当地资源,“搭车”做大烤烟产业。近几年,新宁县巡田乡逐渐一跃而起成为“邵阳烤烟种植第一乡”。扶贫工作队和西江村两委借助这一地方资源优势,由村党支部书记蒋廉文带头,成立了创鑫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为烤烟生产提供农机服务。与此同时,扶贫工作队先后协调资金950万元,修建湘密烤房30座、机耕道5公里、水圳12公里,为烤烟高产优产打下坚实基础;村委会副主任蒋松林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成为该村烤烟种植带头人,并义务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今年,该村种植烤烟556亩,产值近400万元,其中55岁的村民肖时双一家种植烤烟70亩,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在烤烟生产中,该村还成功实现了稻烟连作,并为在家的100多名老弱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平均每人年创收不少于8000元。
挖掘潜在资源,“拓荒”做强橙柚产业。西江村的水田变成烤烟种植沃土后,面积较广的旱土怎么办?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组织土壤检测,发现西江村的旱土普遍适合种植脐橙、红心柚等精品水果。2017年,扶贫工作队协调资金5万元,成立三红蜜柚有限公司,发动58户贫困村民种植520亩红心柚、100亩脐橙。“我家的红心柚目前长势良好,到正式挂果时,我可以每年坐收20万元以上。”西江村红心柚种植大户肖成清憧憬。据市老干局和市计算机学校驻西江村联合扶贫工作队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该村橙柚基地全部投产,年产值将超过千万元。
提升现有优势,“引流”做活特色产业。西江村平均每年种植油菜400亩、花生250亩。该村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采用古法榨油方式,为本村和邻村群众提供榨油服务,4名在榨油厂就业的贫困人口平均每年每人可以领取到1万多元劳务费,而且“西江菜籽油”“西江花生油”还作为绿色食品品牌享誉湘桂黔边界。该村还购进10台电动缝纫机,利用14组村民李春兰姐姐在广东办厂的优势,将一些手工订单引到村里分给25名贫困家庭妇女完成,平均每人每月能挣到2000元工资。
三驾产业马车,将西江村拉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2018年,该村一举甩掉“省定贫困村”帽子,全村建档立卡的178户662人全部脱贫。
“我们村976亩水田,烤烟就种植了556亩;748亩旱土,种植橙柚达620亩;此外,水田、旱土还广种或轮作油菜、花生。这些优质产业不仅让我们这个3000人的村子人平纯收入突破了13000元大关,而且消除了村民的返贫顾虑。”蒋廉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