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感悟

文化的印迹

洞口县第一中学555班 尹飘

我总以为传统文化在《四书五经》里,在“唐诗宋词”里,在学者文人的著作论文里,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传统文化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龛,上面摆放祖宗的牌位。即使是在穷乡僻壤,也无论大姓小姓,上面的地名无一不是在“二十四史”里反复出现过的:天水尹氏、彭城刘氏、渤海欧阳、京兆段氏、江夏黄氏、河南方氏……上次参观欧阳氏的宗祠,祠堂的正上方赫然大书“庐陵第”,昭告天下我们是欧阳修的后裔。很多人家的神龛两边的对联都这样写道:“敬祖宗一炷清香毕恭毕诚,教子孙两条正道宜耕宜读。”这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啊,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印迹。环顾四周,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每天耳濡目染却久而不闻其香了。

读文言文的时候,发现几个现在书面语不常用的字,却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方言里,常使我浮想联翩:也许我们的方言在远古时代就是字正腔圆的官话。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而传统的文化就这样不声不响地生长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不曾远离。

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一把长命锁,体现的不仅是对生命的珍视,还有儒家的人伦思想,更有佛佑善人的释家内涵和“锁住精气神,强身健体能长寿”的道教的要义。那以这种似雅似俗的形式存在的文化印迹,正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证明。

我们常常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浑然不觉:我们固守的这些习俗或是文化是哪里来的呢?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有关于传统文化精粹的教育。这就正像一棵树有不计其数的须根,更得有一条粗壮而强大的主根作为支撑。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设的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假如国宝会说话等栏目,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要让传统文化家喻户晓,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还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 2020-10-29 洞口县第一中学555班 尹飘 ●感悟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167.html 1 文化的印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