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

生态先行

——我市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系列报道之三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实习生 刘晓坚

志愿者在邵阳火车站魏源广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近年来,我市紧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

空气质量越来越优

采取多种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

2018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置换新能源公交车400多台,淘汰老旧及黄标车31656辆。同时,对大排放量车辆和老旧车辆进行整治,强制淘汰老旧柴油货车45辆,使得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尾气检测初检合格率达85.2%,极大地减少了市区汽车尾气污染。

老城区实施插绿行动,完成城区19个小游园建设、106个机关单位绿化提质、55个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建设;在新城区实施植绿行动,完成体育新城、体育大道、邵水河两岸风光带等26个重点项目绿化; 在规划区实施划绿行动,市城区21处、500多公顷生态良好森林得到保护,冠以公园名称,纳入城市生态空间。“见缝插绿、隙地添绿”,各种绿色植物覆盖城区,既净化空气,又过滤微尘,显著提高了空气质量。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1月至9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5天,优良天数比例96.7%;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8年均有明显下降,排名从全省第11位上升到全省第7位。

水环境越来越好

出台《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力以赴开展污水治理、水环境整治等工作。2018年以来,市本级共投入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资金近13亿元,建成桃花新城污水处理厂、湘中幼师高专污水处理厂、茶园头片区生活污水截污管网等项目并投入运行,实施包括“两沟两路”在内的龙须塘区域综合整治、红旗渠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资江南岸污染治理等项目,确保水的洁净。

在今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任务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市任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列出了任务清单。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水环境问题整治方面,我市1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4个,其余4个有望在11月10日前整改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都在如期进行中。

今年1月至7月,我市城市综合水质指数为2.863,排名全省第三。

噪声污染越来越少

按照《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强化工地现场管理。提倡文明施工,城区建筑工地一律实行全封闭施工,以削弱噪音的扩散。同时,优先选用低噪声机具,加强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减少因机械运行不良造成的噪声污染。

实施城区交通组织优化。对24个主要路口,18条主次干道进行优化,通行效率提高了53.33%。大力推进智慧交管,建成二期覆盖主要城区的电子警察系统,积极推广应用“道安监管云”“挂图作战”系统,在疏堵保畅、指挥调度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功效。随着整洁畅通、文明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逐渐形成,汽车噪声污染逐渐减少。

除此之外,市城管部门开展多项专项整治,规范资江北路夜宵市场,取缔了红星夜宵城、邵水东路、汽车东站等处夜宵市场;强力开展禁放烟花爆竹整治行动,市城区禁炮区基本实现零燃放的目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公园及公共场所噪音专项整治。市区噪声污染源得到整治,市民文明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环保氛围越来越浓

为使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市依托《邵阳日报》等主流媒体,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宣传;为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我市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境日主题,开展了环保征文、手抄报比赛、“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2019年,市生态环境局召开4次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市环境质量、自然生态保护、监管执法等重点生态环境工作,市主流媒体积极参加、广泛报道,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市现有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市生态环境局志愿者协会、市保护母亲河志愿者协会等环保志愿组织,各协会积极组织环保志愿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工作。2018年、2019年,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开展“守望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90名志愿者组成8支队伍,对市区8条河流每月开展一次实地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较好地起到了组织公众关注环保、宣传环保、参与环保的作用。

今年,我市进一步确定了环境监测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共4类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拟按照每两个月一次的频次向公众集中开放,为公众了解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条件、拓宽渠道。

--> 2020-10-28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实习生 刘晓坚 ——我市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系列报道之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107.html 1 生态先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