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打仗真苦,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怎么也不能忘掉。”在大祥区和盛中央小区,居住着一位抗战老兵张应堂。10月9日,谈起自己的革命生涯,张应堂神采奕奕。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
张应堂1925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景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41年春,张应堂加入地方游击队,后被编入县大队。他是通信兵,负责通信和文件送达任务。
“那时候吃穿都没有保障,还经常遭受日军骚扰,八路军和群众同吃同住,深得民心。”张应堂回忆。
想起战场杀敌的场景,张应堂含泪哽咽:“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忘记了历史,忘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应堂被编入东北野战军,参加了嫩江保卫战,辽沈、平津等战役,并随部队一直打到广州,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
1955年,张应堂转业到湖南宁乡,1971年调到邵阳,一直工作直至离休。
“自己能开支的尽量自己开支”
在生活上,张应堂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铺张浪费。每天早餐一包麦片加一个鸡蛋,中餐2个馒头,晚上才和家人吃米饭。“比起战争年代,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好了。”他经常这样说。
1982年底,张应堂从副厅级岗位上离休,按规定可在健康体检、医药费报销上享受相关待遇。“但30多年来,他没有向组织报过一分钱的医药费。”市委老干部局生活待遇科科长欧阳文星说。
张应堂有两儿两女,目前居住在大儿子张文斌家。在张文斌的记忆中,“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就是父亲的座右铭。
“因为年龄大了,父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近10来年,每年看病检查等花销都要两三千元。”张文斌说,但父亲从不准许子女给他报销医药费,也不准子女借用他的名义报销医药费。“父亲常对我说‘自己能开支的尽量自己开支’”。
“孩子的事业让他们自己创造”
“父亲是个严于律己的人,对我们的教育也很严格。”张文斌说,在老人影响下,兄弟姐妹都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
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张应堂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提出对子女额外关心照顾的要求。“孩子的事业该让他们自己创造!”子女的工作安排,张应堂有严格的家规,本人从不出面打招呼,也不允许老伴托人说情。1997年,他的小女儿因公牺牲,他婉拒了组织提出的各项优待,只领取了基本丧葬费用。
目前,张应堂的3个子女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脚踏实地地经营自己的幸福。“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贪图享乐,要自力更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张文斌坦然地说,“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父亲依旧会时常叮嘱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好家风代代传,张应堂的3个孙辈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学业进步。“抗战精神已融入我的骨血,我希望我的子孙和我一样,用一生守护自己的国家。”看到儿孙们发奋图强,张应堂由衷地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