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安居圆梦 百姓开颜

——我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纪实

袁枫 曾拓锦

危房改造户在新房前劳作。

邵阳县蔡桥乡南林村危房改造后的村民房屋变成了小洋楼。申兴刚 摄

邵阳县谷洲镇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

白墙青瓦,绿树掩映,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卫生院就在300米开外的乡政府集镇上……这里是邵阳县长乐乡危房改造集中安置区21户贫困户的新家。去年搬入新家的新光村贫困户曾庆雄说:“过去我一直借住在舅舅家,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开裂、四面透风,每逢下雨天,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政府帮我建了新房,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管齐下,下足啃“硬骨头”的功夫,成功实现“四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特困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既在全省争得了“面子”,更提振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精气神。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村贫困农户C、D级危房改造、改建共165261户,累计投入资金405215.1万元(其中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207094.2万元),累计受益40余万人,户均补助标准从5000元逐步提高到3万元,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先进单位,部分县市也多次受到省里表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

高位推进 决战决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不少群众仍“蜗居”在破陋的茅草树皮房和土坯房里。农村危房,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块“硬伤”,同时也是制约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关键所在。

2015年底,时任市长的龚文密多次召集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研究,认真听取各部门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情况,探讨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的可行性。

2016年5月4日,市委扶贫工作会议对危房改造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市委书记龚文密明确提出,坚决打赢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努力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随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攻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及乡镇对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对攻坚行动的协调。4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多次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推进会议,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常态化督导。各县市区高度统一思想,把农村贫困农户危房的改造攻坚行动列为党委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

与此同时,我市还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纳入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提拔任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全面覆盖 不落一户

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一人,实现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人人“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全面压实责任,拉开了一场农村危房全面“清零”的攻坚战。

全面开展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性鉴定及改造。对照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确定的4类重点对象名单,确保一户不漏,落实鉴定全履盖,并建立健全鉴定工作台账。危房改造实施以来,累计鉴定4类重点对象房屋445080户,鉴定为A、B级安全住房户数279819户,鉴定为C、D级危房户数165261户。鉴定结果为A、B级的,及时挂牌标识,鉴定结果为C、D级危房的,按时全部完成改造。

全面录入住房安全保障信息。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完善档案内容,规范档案管理,加快信息录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保障信息和2020年已完成危房改造4类重点对象信息全部录入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行动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

积极推动“边缘户”危房改造。会同有关部门确定“边缘户”名单,把居住在C、D级危房中有意愿改造的“边缘户”纳入改造范围,共确定改造“边缘户”1165户,已全部改造到位。

全面梳理整改。逐一梳理历年来国检、省检、市检,以及审计、巡视、巡查和信访舆情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各县市区建立明细台账,对于梳理和摸排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度,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确保问题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面清零。

畅通投诉咨询渠道,保障群众利益。在《邵阳日报》等媒体上公布线索举报电话,落实专人专号值班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登记制度,并建立台账,加强源头治理和快速处理机制,及时调查、处理、反馈。

精准施策 应改尽改

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我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印发了《邵阳市农村贫困农户(D级或无房户)改造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农村贫困农户D级或无房户改造攻坚行动,明确各地农村危房改造攻坚行动的主体责任,全面实行“县市区统筹、乡镇村为主”的指导思想,得到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充分肯定,并被省办转发。我市采取“三性标准”(住房危险性、经济特困性、居住唯一性)确定改造对象,“四步走”(确定对象、三通一平、爱心施工、搬迁安置)推进改造进度,“五统一”(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程序、统一建设、统一指挥)建设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很好反响,受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要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调查与研究》专刊推广。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强化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市级督导、县级指导、乡镇具体实施”的模式,明确各级责任。通过培训工匠,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抓住施工、验收环节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加强督导、全面推进。作为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持续推进党组成员农村危房改造包县制度,做到“三包”,即“包县”“包任务”“包责任”,不定期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四不两直”走村入户开展督查,现场交办,挂牌跟踪督导,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落实“回头看”大排查,确保应改尽改,应建尽建。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并建立自查自改台账。

建设一片 带动一方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村危房改造攻坚行动中,我市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突出“五个结合”,落实提升改造成效,确保建设一片、带动一方。

坚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秀美、富裕、和谐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明晰致富门道。

坚持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户数比较集中的村庄,必须编制村庄规划,以统筹集合道路、供水、沼气、环保、改厕、土地整理、农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农村危房改造水平,促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危房改造为载体,实施村(寨)整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村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坚持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危房改造攻坚行动时,注重生态建设,加强植被保护,严防水土流失,有效维护优良绿色植被资源的完整性,使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家居文明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卫生环境优良化。

坚持与新城镇建设相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市结合实际,采取集中新建的方式,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危房改造区,安置具有一定劳务技能、商贸经营基础的对象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安居梦圆,百姓开颜。当前,全市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心里都荡漾着搬进新家的喜悦,创业激情更加高涨,全面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 2020-10-22 袁枫 曾拓锦 ——我市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工作纪实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939.html 1 安居圆梦 百姓开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