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人雅趣里,梅与雪分不开,写梅必写雪,以雪衬梅。南朝梁王筠《和孔中丞雪里梅花》:“翻光同雪舞,落素混冰池。”写出梅花在纷纷飘扬的雪花中摇曳、飘落的光泽。白居易《雪中即事答微之》:“银河沙张三千里,梅岭花排一万株。”写出漫天白雪中,梅花怒放的盛大景象。
南宋张功甫撰《梅品》列举适宜赏梅的二十六种情境,“微雪”即为其一。《小窗幽记》中说:“竹风一阵,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湾,掩映书窗残雪。”因为雪残更见梅之风骨。“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因为“雪令人旷”,雪后寻梅令人产生旷远高逸之情。唐代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此诗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雪梅”作为经典意象,以雪衬梅,以梅写雪,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充分地说明了梅与雪的这种辩证关系,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景色。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云:“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以“梅坡”自号,可看出他也是一个爱梅成痴之人。卢氏存世诗作不多,《全宋词》仅录其《鹊桥仙》等词作四首。他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诗收录于洪迈的《容斋随笔》。
《雪梅》其二:“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依旧使用对比手法。前人说过:“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重在描写,而宋诗重在议论。此诗起句即点明“梅雪争春”,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新颖别致,出人意料。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借雪梅的争春,告之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关于雪与梅之关系,清代徐釚在《词苑丛谈》卷七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朱延之妻妾争宠:“营妓马琼琼,归朱延之。延之因辟二阁:东阁正室居之,琼琼居西阁。延之之任南昌,琼以梅雪扇题辞寄之……延之详词意,知西阁为东阁摧挫,遂休官归家。置酒会二阁曰:‘昨见西阁所寄雪梅词,使人不遑寝食。’东阁乃曰:‘君今仕矣,试为判断此事,据西阁所云,梅雪孰是也?’延之遂作《浣溪沙》一阕以示二阁云:‘梅正开时雪正狂。两般幽韵孰优长。且宜持酒细端详。梅比雪花输一白,雪如梅蕊少些香。花公非是不思量。’自后,二阁欢会如初。”朱延之,名端朝,南宋人。这故事也许是穿凿附会,大概是受卢梅坡诗之启发。马琼琼《梅雪》词云:“雪梅妒色。雪把梅花相抑勒。梅性温柔。雪压梅花怎起头。”以梅自喻,言梅受到雪的欺压,向朱延之邀宠,大概不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哲理吧?
(张先军,邵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