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在绥宁县唐家坊镇的彭作述学校,受邀前来的退伍军人伍华中正在给学生们讲述革命先烈彭作述的故事。从巧斗地主到组织农民运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彭作述是绥宁县红岩镇人,1885年生,1916年从湖南省甲种农校毕业后办过新学,1923年8月参加革命,曾任建国湘军第二游击队司令部参谋,1925年参加东征,1926年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了林伯渠、毛泽东等人的讲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彭作述回到绥宁筹建县党部,成立绥宁农民协会筹备处。他深知,要革命,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于是,他任命进步青年刘宝德为县团防局局长,刘时富为直属常备队一分队队长。他认为,只有团结起来,积极参加革命,才有出路。他跑遍县境北部乡村,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农民运动。至1926年11月中旬,他在绥宁北部建立区农协4个、乡农协31个,协会会员达2.7万余人。接着绥宁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此后,农民运动由北而南,在全县境内蓬勃发展。他们打土豪、清盗匪、禁烟禁赌、破除迷信,农民运动如大海的波涛席卷全县。
在绥宁,彭作述大力支持办学,尽力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他坚信通过知识可以让更多的群众打破旧思想,从而强大革命队伍。然而,办学计划实施没多久,1927年10月,他便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唐家坊镇对江坪。就义前,彭作述不停地向默立街道两旁的乡亲们告别:“我作述为革命而死,为各位父老乡亲而死,死而无怨!”并不停高呼:“革命成功万岁!”革命先烈彭作述的精神鼓舞着唐家坊的百姓,也影响着一代代绥宁人。为了纪念彭作述及发扬他支持教育事业的精神,唐家坊镇建立了以彭作述命名的红色教育学校,通过建设红色活力校园,构筑“五多”课堂,学习两个经典,培养六种习惯,让在这里就读的每个学生闪光。
据了解,在彭作述学校就读的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学校每年为100余名学生减免学费5万余元,为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3万余元。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校每周都开展讲革命英雄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革命英雄故事中成长,让爱国主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爱英雄,学英雄”的思想和特别刻苦、特别乐观、特别坚强的红色精神扎根学生心田。
记者手记
在绥宁县,像彭作述般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先烈还有许多,他们的故事和奋斗精神在这里广为传颂。
在彭作述学校,让记者内心深深触动的便是这里的教学理念,学校通过红色教育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学生自治、学习自主、活动自创、生活自理。这里的学生不仅会讲很多革命先烈的故事,还将一些革命先烈的名言展现在他们的书法作品里。学生们自强自立的精神不仅让家长放心,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前来缅怀先烈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