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我第一次和老王打交道,差点骂了他。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我路过县城的百货大楼时,看到有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在卖书。书整整齐齐摆在地上,有些封面老旧,有些边角有磨损的痕迹。我是个书迷,看到书脚就迈不开步子。我选了两本书,问多少钱。老头坐在板凳上,翘着二郎腿,摆了一下头。我以为他没听见,又大声问了一声。他还是摆了一下头。我顺着他摆头的方向一看,地上放了一张纸板,上书:五块一本,谢绝还价。原来如此!大凡卖东西的,要么弄个电喇叭,不停地播放录好的“广告语”,要么自己扯着嗓子不停地吆喝。可这个卖书的老头话都懒得说,实在太冷淡。“这样的态度,做么子鬼生意!”当然,这句话我并没有骂出口。
后来,我又去老头的书摊买了几次书,看到买书的人还真不少,而老头还是那德性,只摆头,不言语。我感到奇怪,向人打听,终于得知缘故。原来,老头姓王,是个哑巴,不过耳朵不聋。他专门卖旧书,生意做得还挺灵活:卖出去的书,只要没弄坏,他以三块钱一本回收,然后又以五块钱一本卖出去。
这天,我去老王的书摊,只见一个穿着时髦的青年在他耳边说悄悄话。老王听着听着,脸开始泛红,继而变成了猪肝色,紧接着一个劲摇头。青年似乎急了,也顾不得我在旁边,大声说:“王哑巴,你怎么就这样死心眼呢?卖我的书,利润比卖你摊子上这些破烂高好几倍,你一个摆地摊的,装么子正经……”老王听了,头摇得更急,那模样,就像小孩玩的拨浪鼓。青年无奈,悻悻地走了。
我不由对老王肃然起敬: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头,能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确实难得。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老王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我拿了五本看完的书来到老王的书摊。我对老王说:“这五本退给你,不要钱,换三本没看过的。”老王拿起书来检查,发现有本书中间有一页破了,他向我伸出一根指头。我明白,他的意思是书破了点,要我赔他一块钱。我有点不高兴:破那么一点点用透明胶带粘一下不就得了?买了你那么多书,一块钱也这么较真!我说:“我身上没有一块钱,下次给你吧。”老王摇摇头。我火了,把口袋一个一个翻给他看,还掏出钱包,把里面的百元大钞在他眼前晃了一下。老王的脸开始泛红,继而变成了猪肝色。我把钱包往屁股后面的裤袋里一插,蹲下身子,拿起三本书就走。可没想到他追了上来,一边追还一边挥动双手。这个哑巴,为了一块钱,至于吗?看着路人诧异的目光,我臊得脸上发烧,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等老王追上来,刚想发火,他把一个钱包交给了我。原来,我刚刚在他书摊掏出钱包“炫富”,收钱包时,钱包没有完全插进裤袋,蹲下身子那一刻掉到了地上。
这些年,县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子变了,街道变了。不知为什么,每次经过原来的百货大楼(现在变成了超市)时,我就会想起老王。
(申云贵,邵东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