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林出生于新邵县坪上镇的农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潜移默化。勤奋、友善和吃苦耐劳是我们家的美德,求学和供子女读书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那里得到保存。”
在经历了多次高考后,龙春林顽强地克服高考恐惧症,成功跨过高校门槛,从此走上通往科学殿堂的人生道路。
把植物学研究当作事业,既要耐得住实验室里长期坐冷板凳的寂寞,又要有野外考察战胜恐惧和危险的勇气。龙春林一如既往地展现出邵阳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于担当、不肯服输的特质。读研期间去野外考察,白天跋山涉水,历经陡峭悬崖、激流险滩,晚上整理采集的材料和标本,经常到深夜。好几次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搭乘老式大巴抵达县城之后,或乘坐班车,或爬拖拉机,或步行,去采集标本和实验材料。有一次在滇东南考察时,他得知当地苗族同胞用山崖上生长的一种植物的块茎来治疗皮肤病和肿瘤,为了采集到这种植物,他独自一人前往大山搜寻,差点坠落悬崖。这样的经历,在他的植物学考察生涯中,还遇到过好几次,但是收获也不小。1997年底,他荣获了中国科学院授予的“野外工作优秀个人”证书。
以所学贡献社会,一直是龙春林不变的追求。在云南扶贫时,他发现当地老百姓用一种叫“地涌金莲”的植物来喂猪。凭借科学家的敏感,他展开研究,用实验室的成果证实了百姓相传“猪吃了后不仅长得快,肉质也更鲜美”的说法。当地政府因此组织养殖户坚定了发展生态养殖的信心。在云南西部的高山峡谷地区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时,他发现当地百姓在海拔高的冷水田里种植的一种稻谷,虽然产量不高,但是不用管也有收成。为了保护这一抗低温、抗贫瘠、抗病虫害的基因资源,龙春林利用科学知识指导当地一家企业进行开发和品牌打造,使这个农家老品种稻米的售价从原来的每公斤三四元提升到三四十元,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又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和传统遗传资源。在内蒙古,他发现了蒙古族牧民食用一种杂木的果子,经研究,这种果子里含有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的成分,能防治老年痴呆症。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迄今他已发表论文396篇(其中SCI和SSCI收录184篇),出版专著21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7件,发表植物新种26个,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际奖励2次、省部级一等奖2次。
在人才培养上,龙春林也颇有建树。他31岁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35岁指导博士研究生,在他手下毕业的研究生现在已有117位,其中29名为博士。他非常注重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和帮助他人的习惯,教育学生要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片面追求学问,只顾自己,不是好人才。”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除了在学术科研上的成就,积极参与扶贫,帮助扶贫村建学校、发展教育。除了担当几十家杂志包括国外全英文杂志的审稿任务,他还经常给国内外学生审阅学位论文。有的论文多达七八百页,有时给论文写评语相当于自己写一篇论文,他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而且不取分文报酬,保持着学术的纯粹性。
如今,龙春林的科学考察足迹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也前往43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或合作研究。“年过半百的我真正感受到了时不我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第一线,希望能继续为人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人物简介
龙春林,男,汉族,1964年3月生,新邵县坪上镇茅坪村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植物学家。长期从事民族植物学、民族药物学、生物多样性、植物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31岁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科学家奖”,33岁经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教授),入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军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贵州省高校“候鸟型”高层次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