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元年(1862),一位安徽绩溪名胡培系的人避居武冈,至乙丑(1865)八月,在他“三历寒暑,将理归棹,乃振游屧”之时,应几位友人约,畅游云山两天。游毕,援笔写下一篇文辞优美的《游云山记》。文章开始就说:“武冈州城南有云山者,叠翠千仞,高凌星辰,屏风九张,幽抱城郭,云雨起乎方寸,楼阁现于弹指,盖楚南之胜地,方外之奇瞩也。”这里所说的方外,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道教所说的“洞天福地”。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三岛(蓬莱、瀛洲、方壶)之说。唐朝玄宗时,年已81岁的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奉玄宗圣旨,依据十洲三岛的传说结构,并本之于五岳之祀,将中国的山川形胜规制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冈云山,依序为七十二福地之六十九号,所以许多文人写云山的诗文中称之为“六十九福地”。
司马承祯出身于官宦之家,年21岁学道,活到89岁,一生游遍了名山大川,他是否到过武冈并游历云山,无史可查,不敢臆说。但他知道武冈云山卢、侯二生之传说,才有了将云山纳入七十二福地之举,这是可以肯定的。
据传说,秦始皇自登基为帝之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遣卢、侯二生赴东海蓬莱寻找,未果。卢、侯二人返回逃往偏远的武冈云山躲避。秦始皇派陶、邓二将追杀至云山。二将军被云山的奇异风景所吸引,也留居隐逸于此。
云山有七十一峰屹立霄汉。其中以紫霞、日华、月华、芙蓉、香炉诸峰最著名,以芙蓉峰为最高。宋嘉定年间(1208-1224),汪立中以朝散大夫秘书监出任武冈知军,在芙蓉峰建阁,题名“七十一峰阁”。
云山为道教福地,但何时始建佛寺,现在已无从考稽,但从明代天顺甲申(1464)进士、武冈藉人林壁于弘治二年(1489)十月望日写的《重建云山梵刹碑记》来看,不会晚于宋代。
云山峰峦叠翠,景物奇秀,尤以烟云变幻、云雨起乎方寸称奇,引得宋高宗题写“云山七十一峰烟云变幻”。历代以来,云山有十景之说:两峰耸翠,一瀑飞涛,仙桥横汉,杏坞藏春,竹坛风扫,丹井云望,石畔遗踪,洞门余影,云外钟声,岩前帘水。云山奇秀的景物和福地之名声,使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竞相登游并撰文赋诗。如果不计伪托唐王昌龄之名写的《云山清晓》和托名宋陈与义写的《云山清晓》,《都梁文钞今编》就收录了自宋至民国37人的诗文作品,计有200余篇(首)。
对武冈云山尽情挥洒抒写的,应该说是晚清附贡生萧承舆的《云山赋》,计四千余言。萧承舆(1853-1936),字石城,武冈人。注重修身,有“萧圣人”之称,读书颇丰,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称其是“县国学家”。《云山赋》是萧承舆30岁时,应州牧沈孟南之邀而写的。时沈孟南刚到武冈为官。
《云山赋》之序写道:“云山者,我州望也。群峰耸翠,环拱治南,淑景风姿,重岩佳壑,阴晴珠观,朝夕变状。是固耳目之所聚,风雨之所生,阴阳之所和,材用竹木之所出,记称为六十九福地,信而有征。虽嵩生岳降,未足显灵于周京,而吴秀庐雄,雅似壮声于上国。无《子虚》才,乏《长杨》笔,何以写涧谷之幽光、山林之盛事乎!”
《云山赋》写成,一时脍炙人口,轰动武冈人士。沈孟南评论道:“赋仿《两都》,虽浑厚博大不及孟坚,而其沉郁顿挫,元气淋漓,藻耀高翔,雍容华贵,自是推倒一时豪杰。”
地灵育人杰,人杰助地名。云山,真武冈之胜地也!
(杨式仁,武冈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