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满怀热忱埋头学拍照,自制的暗房设备、一台上海202型120单镜头折合式照相机及其他简单的器材,伴我走上了摄影之路。
在非常岁月,我也未放下手中的相机,用镜头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一直迷恋着生我养我的这块美丽神奇古老又青春勃发的土地。湘中的如诗如画如梦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这片热土上为了美好执着不懈地奋斗着的人们,给予我不衰的创作激情,是我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老老实实地立在这块沃土上,我拍了不少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其中一些获得了各种嘉奖。
上世纪90年代后,摄影技术迅速发展,电脑逐渐普及,数码摄相机慢慢替代了传统胶片机,各类软件技术的运用替代了传统暗室的后期制作。摄影从暗室走到明室。互联网的应用让摄影的信息和传播变得快捷方便,多元的摄影文化思潮之风也从四面八方不断吹来。处在这崭新的时代摄影环境中,我以为摄影人要做冷静地思考,在扬弃中学习吸收,借西济东,把“现代”融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今天有点出息的摄影家。这些年,我实践着我的这一想法,创作出一批通过电脑技术处理,又不失东方韵味的有思想底蕴的作品,其中不少在国内外摄影赛中获奖。
2
纪实摄影是以纪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其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不可小觑。有学者说,纪实摄影即事物的现实状态通过相机的复制,真实地呈现为二维平面的影像。我以为,这个界定还有缺陷,还需补充。“文革”后,我国纪实摄影经历了一个人本意义上的繁荣与提升期。摄影家沿着人性归复之路,以自觉的人文意识和批判精神,广泛深入地与历史、社会对话,将情感和立场融入到作品之中,越来越凸显出纪实摄影的本质。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制度逐渐健全,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纪实摄影也逐渐成了人们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器。这一时期的不少作品,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形式多样,角度新颖,主旨深刻,涌动着摄影家的独立思考。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除了“事物的现实状态通过相机的复制”外,还有很紧要的一点,即作品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我的许多纪实性的作品,比如《川西行》中的一组妇女的照片,就实践了我这个想法。有评论家在谈这组作品时,曾说“首先,给读者的视觉冲击是美的,还能读出一种悲悯和人文精神的光照”。我觉得他理解我,很欣慰。
为了摄取更典型更精彩的纪实作品,摄影家无捷径可走,往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代价,还要有天地人和的拍摄机遇。许多勤奋的摄影家历时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无数次地奔赴拍摄地,去拍摄一些专题,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值得指出的是,一切以摆拍、模拟、虚构等为主要手段的摄影,应排除在纪实摄影之外,我把它们称之为“伪纪实摄影”。
3
“创意摄影”是当下一个时髦的摄影名词。简而言之,“创”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表现;“意”,即要立意标新,有新的表现角度,有新的独到的见解。“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古人的这句诗,可谓是对“创意”的诗化表述。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精准的表现方法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具视觉张力。但是,摄影家绝不是在“玩”制作,摄影者要有对拍摄对象的深层次的观察、思考,运用后期制作及电脑软件技术对采集来的多种有用元素进行修饰整合,较好地表达出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索尼主张在拍摄过程中“自有我主张”,尼康推崇“影像从心”,这些摄影理念无外乎要我们注重作品的精神品质。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这也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情感特质融进作品中。我以为,只有这样,方能让自己的作品争脱“制作”的羁绊,显得厚重有底蕴。好的创意作品,应该是新颖的形式和独到的思想内容完美地融合。简练、奇丽的摄影语言和艺术个性,一定是为了表现摄影家的对生活特有的理解。
当然,具有创意摄影的能力,是需要技术储备和思想陶养“储备”的。一个创意摄影家必定是“有心人”,在平时的采风中,注意生活中典型细节的收集,包括人物和环境的种种细节。
如果说“顿悟”是一种灵感的闪现,那么“渐悟”必定是获得灵感的前提。也就是说,创意摄影家一定是个综合文化素质比较好的人,他敏锐,多情善感,且时时关注国内外生活中的大事或焦点。他须臾都没忘记自己是“地球上的公民”。这种“地球公民意识”,让他有一种自觉的责任心。他总想透过事件或焦点,掂量出事物的本质,并绞尽脑汁,渴望把自己的见解巧妙地表现出来。这往往需要时间的酝酿。这种“酝酿”就是“渐悟”,就是一种“思想陶养的储备”。渐悟一旦受到生活中某种触动,就会灵光闪现,思路大开。
在我近70岁的晚年,有多幅创意摄影作品获国际奖,受到读者专家的好评。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得益于这种“储备”,得益于长期地学习研究思考。作品《生命》的画面中,一排扭曲的树的冠顶都吊着医用盐水瓶。我想,这种新颖的幽默,会给读者留下一块痛苦思考的余地。这幅作品获得22届国际影展艺术类金奖。
人生的路也许已不够长了,可摄影艺术之路还好长好长。我还将老老实实地前行,因为艺术之树总在前头,要辛勤去浇灌才会常青。
(龙福云,邵阳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