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爱莲池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挑煤往事
高霞山闲话
​“知心姐姐”何双玲
云海
呕心沥血育新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20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煤往事

刘泽堤
 

大集体时代,邵阳一带流传这么几句顺口溜:“下定决心挑煤炭,不怕牺牲挑两担。排除万难不歇肩,争取胜利赶夜饭。”说的是当年远离煤矿的生产队热火朝天集体挑煤的场景。

当年,乡村公路很少,扁担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老家虽地处丘陵,但薪炭林缺口依然很大,各家各户都需挑煤,生产队集体更需挑煤。集体用煤主要是两块用途:一是饲养场煮猪食,“猪多肥多粮更多”,上级硬性要求各生产队建饲养场;二是烤烟,当地卷烟厂需要大量的原料,很多生产队都建有烤烟房,煤的需求大,挑煤的频率就高,多是生产队集体组织,也有私人抽空结伴去的。

我老家附近有两座煤矿。一是本公社的铁炉冲煤矿,单程约十公里,这里的煤人称“矮炭”,多矸石,烧起来呛鼻,做煤球煤饼最多只能拌三分之一的土。二是毗邻雀塘公社的大花塘煤矿,单程约十三公里,这里的煤人称“高炭”, 做煤球煤饼拌一半的土,烧起来还是能明显看到蓝色的火焰。所以我们挑煤,都是舍近求远去大花塘煤矿。

挑煤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呢?这是因为挑煤是个辛苦活。不说别的,单是往返的这几十公里路就够呛,更何况还有重担压身。好在那时人们常年挑担赶路,都习惯了,一个个特别能战斗,一天挑一担煤,早早地就回家了,并不觉得特别累,于是就有了“不怕牺牲挑两担”的挑战:一只羊是放,两只羊也是放,出门一趟不容易,那就两担吧!

念高中时学习很不用功,寒假在家东游西荡,对父母的规劝只当耳边风。正好生产队组织劳力去大花塘煤矿挑煤,父亲逮着机会,硬拉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天天还没亮,父母就早早地喊我起床,我们每人挑着两副空箩筐,怀揣昨天就准备好的碎米团子,跟生产队其他人打着火把拿着手电结伴出发了。一路快行,大约走了四五公里路天才放亮。赶到煤矿附近的一户熟人家时,主人还没吃早饭。我们把一副空箩筐寄存在这里,挑着另一副空箩筐直奔煤矿。

到煤矿时,前面已有不少人在排队挑煤。装煤前,母亲小声提醒我不能贪多,最多只能挑平常七八成的量。我怕挑太少被人笑话,就硬着头皮装了平常九成的量。过秤交费后,我们挑着第一担煤赶到熟人家寄存,来不及喘口气,就挑着空箩筐再次赶到煤矿,再次排队装煤,挑着第二担煤往回赶。

两次排队装煤耽搁了较长时间。我们挑着第二担煤一路紧赶,一口气走了约三公里,赶到另一个熟人家寄存。此时已近晌午,我们马不停蹄,随即捏着扁担折返去挑第一担煤,边走边吃随身带的碎米团子,渴了就到路边的水井牛饮解渴,感觉这凉水碎米团子,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甜。就这样,我们循环接力,利用空手往回赶的时间歇肩,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将两担煤往家的方向挪。沿途不时碰到其他生产队大汗淋漓的挑煤人和捏着扁担的赶路人。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一路上,我感觉担子越来越沉,肩膀和足弓越来越痛,往往还不到下一处熟人家,中途就要停下来歇气。但每每刚放下担子,一直紧随的父母就催促快走,说不能停,否则半夜也回不了家,还说不发狠读书,就这个下场。受我的拖累,我家三口的行进速度越来越慢。后来看我一副要哭的样子,父母帮我分挑了一点煤,但我还是感觉非常非常累,肩膀和腿都痛得厉害,特别是足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

在我的第一担煤离家还有约三公里的时候,天完全黑了,父母打着火把一前一后地走,我夹在中间,路上不断遇到打着火把拿着手电折返的同伴和前来接应的家人。

终于遇到我哥来接应了。此时我感觉快要虚脱一般,全身瘫软,泪水伴着汗水哗哗地流。母亲不顾父亲的脸色,执意把我的第二担煤交给了我哥。等我哥挑煤到家时,已是平时上床睡觉的时间。

这次挑煤,尽管大家都做到了“排除万难不歇肩”,但最终整个挑煤队伍没有一人“争取胜利”在晚饭前到家。我则脚痛了差不多半个月,上厕所都要搬凳子。“再教育”效果明显,此后我变了个人似的用功读书,次年如愿考上了大学。

改革开放后,村村修了公路,煤炭直接有车送到院子中间,家家户户用煤都不再需要“下定决心”去挑了。后来又搞新农村建设,推广新能源,绝大多数农家都用上了沼气和液化气,还有不少乡村也跟城里一样用上了管道煤气。现在回想当年的挑煤,真是感慨万千!

(刘泽堤,任职于新邵县政协)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