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种了6亩优质稻,养了6头猪、2头牛、1匹马,加上在村产业园的务工,年收入6万元不是问题。”7月23日,新邵县迎光乡大坻村15组贫困户李孝坤掰着手指,盘算着今年的好收成,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大坻村全村16个村民小组,528户2205人,人均耕地仅0.5亩,加之以前无特色产业,以前村民只能靠种植水稻、红薯解决温饱,大部分青壮年选择了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今年56岁的李孝坤全家6人,于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4年前,大儿子在广州办厂,由于经营不善,亏损30多万元。小儿子全身肌肉萎缩,四处求医,负债10多万元。
为了偿还债务,李孝坤夫妇起早贪黑,但始终是“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
2018年初,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正式联点大坻村扶贫。队长王林志在入户走访时,李孝坤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着家里的困难。王林志安抚他:“困难只是暂时的,首先要树立信心,我们一起想办法,相信用不了几年,你就可以摆脱贫困,还清债务。”并告诉他,工作队会因户施策发展产业,带动每一个贫困户脱贫。听了王林志一席话,李孝坤开始有了信心。
为了帮助李孝坤发展产业,工作队对他实施了奖补措施。第一年,李孝坤从村里领到了2000多元的产业奖补金。他从农商银行贷了5万元用于自主产业发展,又向亲朋好友借了点钱,购买了5头牛,养了2头母猪,8头商品猪,还有鸡、鸭等。至年底,净赚4万元,用于偿还债务。2018年这一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李孝坤一家实现了脱贫。
脱贫只是开始,致富才是目的。此后,工作队把李孝坤安排在村产业园就近务工,以增加他的收入来源。村里修水渠等基础设施时,工作队租他的马驮运红砖、水泥等建材,每天450元。一年下来,仅这一项就为他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不亚于外出务工。
借助扶贫的强劲“东风”,李孝坤夫妇展现出致富“雄风”。凭着勤劳的双手,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目前还略有存款。李孝坤打心底里高兴,遇人就会说起自己的口头禅:“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李孝坤的今天。”
相关链接
近年来,大坻村在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扶下,先后完成了公路硬化、村道扩宽,新建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成了安全饮水和亮化工程,修机耕道10条,新建高标准水渠6公里,改造山塘2口,修筑河堤10公里,改造臭水沟、臭水塘8处。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筹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中,陆续完成农网改造、光伏发电、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
产业兴,乡村旺。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村里建起了“一园一平台两基地”(舜赐茶产业园、电商平台、药材基地、水果基地),种植舜赐茶300亩,建起600多平方米的标准钢架厂房,种植黄桃、金银花、蔬菜等200亩,引进箱包配件生产扶贫车间,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模式,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今年全村户均可增收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