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26名“事实孤儿” 走进公益夏令营
五峰岭下探“稻路”
未雨绸缪 打好防汛“提前战”​
收割早稻
一技傍身 脱贫在望
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 开工建设
深山瑶胞“搬”出美好新生活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20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瑶胞“搬”出美好新生活

通讯员 杨坚 张吉千
 

7月22日,笔者一行沿着新宁县黄金瑶族乡易地扶贫安置点小区的硬化道路而上,一幢幢白墙高楼映入眼帘,走进一户户贫困户家,只见房间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水、电、通讯等设施齐全。

“住得很舒服,有事做,还有钱赚!”安置户陈桂军笑呵呵地说着。

据了解,该易地扶贫安置点住进了78户贫困瑶胞。该乡党委、政府在“搬”的同时,将工作重心向“稳得住”的后续帮扶转移,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能致富”才是最后的目标。

车间进驻,让瑶胞在家门口就业

在安置区的路上,笔者碰到50岁的段大嫂。她说:“我是集中安置点的搬迁户,现在在扶贫车间上班,还管两餐饭。趁中午休息时间,我回去晒下被子。”

为解决搬迁户稳定问题,黄金瑶族乡党委、政府以增收为主导,制定就业创业政策,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为让搬迁户的“口袋“鼓起来,该乡在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利用安置点门面招商引资,引进湖南飞洋皮具有限公司、二联棉鞋厂2家公司,承接黄金安置点劳动力转移,就近就地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扶贫车间”引进,解决了近100名贫困人口就业。

此外,该乡党委、政府还通过在安置点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技能培训、吸纳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到附近竹制品企业上班等方式,让大批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因地制宜,种养合作社助推后续帮扶

“我村合作社共吸纳了65户贫困户入社,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既当种植者,又当管理者。”金沙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柏介绍道。

黄金瑶族乡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易地搬迁户搬出后,党委、政府动员搬迁群众把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鼓励一些不能进厂务工的群众到合作社务工,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帮扶。

各村充分发挥种养合作社优势,吸引搬迁贫困户务工。全乡22个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对入社贫困户采取“先扶起来”的原则,派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搬迁贫困户学技术,合作社盈利后再分红给贫困户。通过这一措施,黄金乡搬迁的群众稳定增收。

用心暖心,“小菜园”丰富“菜篮子”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既有新房子住,现在又有小菜园种,真是太好了!”在黄金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多岁的陈桂香为分到“小菜园”高兴不已。

种菜的“小事”也是党委、政府的大事。该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入住来自全乡各村的贫困户78户352人,不少群众住进了新房,但对“吃根葱还要买”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且喜欢种地的习惯难改。这些群众的“难事”,成了乡党委、政府的“心事”。

为解决贫困户的“菜蓝子”问题,让他们吃得稳心、住得安心,该乡党委、政府从安置点周围再征用和租用些土地给贫困户种植蔬菜,每户20多平方米面积。为公平公正将每一块“小菜园”分到贫困户,工作人员给每块小菜地编码编号,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分配。

为了让群众居住得更加舒适,该乡党委、政府还多方争取在安置点修建民俗文化广场,同时推进安置点亮化、美化、文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并组织开展健身、卫生评比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