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26名“事实孤儿” 走进公益夏令营
五峰岭下探“稻路”
未雨绸缪 打好防汛“提前战”​
收割早稻
一技傍身 脱贫在望
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 开工建设
深山瑶胞“搬”出美好新生活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单打独斗到成立专业合作社,从传统耕作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循环种养,种粮大户向剑龙——
五峰岭下探“稻路”

邵阳日报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谢定局
 

7月20日,天气阴凉,最适宜晚稻插秧。洞口县高沙镇五峰村种粮大户向剑龙的双季稻生产基地,10名务工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插秧。目前,该基地的早稻已收割130亩,晚稻也栽下数十亩。他说:“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呢!‘双抢’时节,我得抓紧时间收割、插秧。”

今年36岁的向剑龙,2000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承包村邻的抛荒地。之后,承包的双季稻面积逐渐增加,近几年一直维持在200亩左右。2016年,他陆续发起成立了洞口县宏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亿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剑龙家庭农场。至今年年初,合作社的粮食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00多亩。

“我扎根耕地,源于与土地的深厚情谊。我一直想证明,种田也是大有可为的。”在农忙的间隙,向剑龙不胜感慨,回忆起20年来在五峰村五峰岭下寻“稻路”的艰难历程。

五峰村处于洞口县蓼水灌区灌溉系统的尾端,“雨停地干,十年九旱”曾是这一区域的真实写照。村里的青壮劳动力纷纷抛下农田去沿海地区打工挣钱,导致很多农田抛荒。

向剑龙的父亲是种田的“老把式”。“他看见农田抛荒,觉得很可惜,就开始带着我耕种邻居抛荒的田。”向剑龙回忆,2000年初,家里开始耕种村邻的临时抛荒田。“田块不集中,机械化还没有普及,种田的成本很高,根本赚不到钱。”他心里暗自着急,也下定了决心:一定要靠田地闯出一条路来!

从水稻选种到病虫害防治,从单打独斗到成立专业合作社,从农资采购到飞防统治……好学的向剑龙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探索自己的“稻路”。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成了重中之重,向剑龙和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本村的闲置土地已经满足不了合作社的需求。向剑龙就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洪茂、长青、石门等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连片承包土地。在网上学习农技知识,不懂的向同行请教,积极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向剑龙的“稻路”越走越宽。2018年11月,自学成才的向剑龙代表洞口县参加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荣获“全国百强机手”的光荣称号。

“合作社每年都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务工,聘请5个人常年在合作社帮忙。平时聘请的劳力少则10人左右,多则二三十人,其中很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向剑龙说,本村曾广连两口子就常年在合作社从事清理田埂、看水等简单工作,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早就脱贫了。

“发展多种经营,走循环农业道路,带动更多乡亲建设美丽新农村。”这是向剑龙闯出的“稻路”。近年来,他依托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生态养猪、鸭、鹅、鸡等,通过立体养殖,减少污染,降低农药残留,增加农业附加值。他坚信,自己的路走对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