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党坪村是该县深度贫困村之一,村里以前没有主导产业,以往村民主要依靠劳务输出维持生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产业百花齐放,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村创业,抱团走出了致富路。
现年51岁的唐永和是该村14组的脱贫户。2018年以前,他也是劳务输出大军中的一员,在县城一家加工厂打零工,收入除去给妻子和老人看病的费用外所剩无几。
“当时为了给妻子和老人治病,从亲戚朋友那还借了几万元,打工挣的钱根本没有剩余的来还债。回到村里后,村干部不仅帮我介绍了工作,还帮我发展创业项目。”2018年,唐永和在村“两委”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担任村里的护林员,还在村里的钩藤基地打工,每年除去花销还能存下近万元积蓄。
2019年,绥宁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党坪村组织村民及贫困户种起了钩藤。为了将村里这第一个产业安全落地,该村组织贫困户到怀化等地考察学习,还多次邀请专家到村里的黄江洞、水禾冲钩藤基地进行现场指导。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村里建成规模化种植基地100亩,带动贫困户种植50多亩。该产业进入收益期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万元,年利润75万元。
唐永和种植了3亩多钩藤,丰收还需要等2年时间。“心急”的他开始坐不住了,想开辟风险小、赚钱快的致富新途径。得知他的想法,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带着他赴江西抚州及市内武冈等地考察学习鹅禽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让他当起了村里的养鹅带头人。
2019年,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党坪村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高标准鹅禽养殖基地。第一批铜鹅苗刚进村,很多村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唐永和悉心照料着这1000只铜鹅幼苗,吃住都搬进了基地。为了让铜鹅苗增强体质、提升品质,他带着镰刀沿着小溪小河四处寻觅青草,每天要行走30公里以上。1个月下来,基地的铜鹅长到近2.5公斤一只,他却瘦了几公斤。
看着唐永和这么辛苦,村干部招募2名工人帮他,他却婉言拒绝。他说,有了创业门路,苦点累点,心里却很踏实。他盘算了一笔账,这批铜鹅出售以后,有10多万元收入,足够下半年养殖1万羽以上的开支。对于养殖基地的发展前景,唐永和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