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对人物刻画独具匠心,其中最典型的是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小说通过“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一系列精彩情节,浓墨重彩地描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使诸葛孔明在民间成了智慧的象征,被称为三国“三绝”之一的“智绝”。有歇后语云: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然而,倘若认真考究历史,不难发现诸葛亮妙计百出用兵如神的艺术形象,与事实相去甚远。
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草庐请出卧龙冈后,马上就来了个“火烧博望”的闪亮登场。在此一役,曹操差大将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而来;诸葛亮先派赵云诈败诱敌,再请刘备佯装接应,复败于曹军,一直将敌诱至“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的博望坡,然后以伏兵和火攻击之,杀得夏侯惇大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真实的博望坡之战,发生在于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乃刘皇叔亲自指挥的一场“小胜即退”的战斗,是诸葛亮出山五年之前的陈年旧事。罗贯中顺手牵过来,涂抹在诸葛亮的脸上,着实为之增色不少。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之类的巧思和妙计,也是小说作者移花接木,为美化诸葛亮形象所为。据《魏略》记载,草船借箭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首次濡须之战:“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的睿智令曹操赞叹不已,他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由此而来。而“空城计”的真正主人,却是曹操。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曹操的军队出城割麦,吕布突然发兵来攻。曹操情急之下,把老百姓弄上城头虚张声势。吕布策马杀到城下一看,大为惊诧,城内莺歌燕舞,人头攒动,却并无守军;再一看,城外一片树林,深不可测。吕布素知曹操奸诈,恐有伏兵,慌忙下令撤军。
至于“借东风”“三气周瑜”,则纯属罗贯中的艺术虚构。赤壁大战时,27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尚不足一年,只是刘备派驻孙刘联军的联络官,尚无资格参与和指挥作战,“东风”是借来的,还是等来的,轮不上他来操心。正史上的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连刘备都称赞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罗贯中却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来了个“扬亮抑瑜”,不仅虚撰了给赵云的“三个锦囊”,还把周瑜写成了不能容人的量小之人,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间,最后活活气死了,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更为甚者,吴中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帅哥形象,也被小说作者直接嫁接到诸葛亮身上。
其实,诸葛亮的长项是治理民政和外交,短板正是军事指挥,这点史书早有定论。《三国志》对他有一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从未直接指挥过一次重要的战役;刘备死后,他指挥的北伐,不仅未取得过成功,还把蜀国弄得民穷财尽。由是观之,诸葛锦囊,并无妙计。
既如此,诸葛亮“智绝”之名,何以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呢?因为他虽非战术家,却是实至名归的战略家。诸葛亮是有大智慧的,他提出的“隆中对”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构想,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同时,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在“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等诸多方面卓有成就,“可谓识治之良才”,当与管仲、萧何相媲美。诸葛治蜀,虽然用的是严刑峻法,但他公正无私,鞠躬尽瘁,蜀国的老百姓都敬畏他,爱戴他,“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或许,对于一个有大智慧、公正无私、深得民心的政府官员,无论文艺作品如何美化和神化,老百姓都是喜闻乐见的。
(彭利文,洞口县人,现供职于洞口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