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近十点,将一个学生训了一通。我刚刚给她联系了一个实习单位,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就一个社会问题做一项综合调查。大约学生文字能力不强,或者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将分配的问题简单一说,就发给了我。我不知道她究竟是想做样本采访,还是单纯让我回答问题,再或将领导分配的任务直接交给我做。但我看到她发来留言的第一眼,是觉得这个问题太难,希望我来帮忙解答。忙了一天,已经浑身疲惫不堪的我,立刻生了气,噼里啪啦将她批了一通。一,明确告知她,没有考虑别人的时间和感受,不应在别人休息时间打扰别人。二,没有将问题说明,让人误以为她推脱工作给别人,大家都如此忙碌,谁有义务为她做事呢?三,已经是文科的研究生了,为何在组织语言文字能力和做人处事方面,还如此不妥?
事后想想,我原本不应生气,要么保持沉默,直接拒绝回答,要么等第二天心情好了再回复,可是我却好为人师,忍不住想要直接告诉这个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否则,便有作为老师的失职感。
同事冬先生提及一个学生,因为忘了交作业,下课后追了他一路要交作业,但最终他还是一路快跑着甩掉了这个学生。不能让这个学生得逞,就要惩罚他,让他永远记住此事,即便他一生恨我,因为唯有如此,他才能吸取教训。冬先生这样说。
课上给学生们读《细雨中的呼喊》,余华在自序中说到:“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这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回忆起这短暂的四个月,我所想起的,竟然全是祛除了那些旷课、迟到、走神的美好。我记得跟我深夜探讨爱与性的困惑的男孩;记得扮演《暗恋桃花源》的三个同学,如此惟妙惟肖地将鸡飞狗跳的婚姻生活呈现出来;记得叫海龙的男生,因为一首古诗而走神;记得一个女孩读到过去自己曾经脱发时的痛苦时,在讲台上失声痛哭;记得被我没收了手机的男孩,课下追上我,跟我探讨关于公共课的看法;记得一个男孩今天才交上作业,却在作业里,说未来想有一个和我一样浪漫的女儿……
我因这样的回忆,内心充满了温柔。
(安宁,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