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雨后的长塘河上氤氲缥缈,两岸青山翠绿、山花盛开,让人心旷神怡。从洞口县城出发,沿着平溪江而上,10多公里后,再沿着长塘河顺着公路一路前行,约5公里后,就来到了地处雪峰山腹地的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这是一个瑶族聚居村,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瑶族祭祀舞“棕包脑舞”的发源地。
老艾坪村虽然神奇秀美,却也是一个“山陡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自然灾害多”的贫瘠之地。全村7个村民小组142户462人散居在雪峰山腹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45人,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
2018年4月,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老艾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扶贫怎么扶?从哪里入手?”成为工作队队长王军等人的当务之急。
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地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决定发挥后盾单位优势,从就业扶贫着手,通过“龙头企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的就业扶贫模式,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
2019年5月25日,在长塘瑶族乡政府会议室,陈龙、陈远洋、戴铮铮、丰小林、黄雅茜、戴成勇等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这些昔日村里的“穷小子”“穷夫妻”,如今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中国水电八局员工,成了乡亲们眼中的“人生赢家”。
2018年,陈龙等人一起被送往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工学校接受了3个月的免费培训,并考取了电工上岗证。随后,6人顺利入职,在中国水电八局的各工地上班。为带动更多的贫困青年转变观念,走出大山,走上脱贫致富路,去年5月底,中国水电八局专门安排6人带薪休假,回村参加就业帮扶座谈。
村委会主任戴昌路说,第一批出去的6位年轻村民,就是“老艾坪村的春笋”,他们的致富路就从这里开始,“以后会把更多的人带出去脱贫致富”。
长塘瑶族乡党委书记梁丽君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如何让贫困群体真正具备长效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很多扶贫主体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水电八局在老艾坪村摸索出的“龙头企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的就业扶贫模式,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帮助实现就业,在老艾坪村打造了该乡就业扶贫的新样本。
在第一批就业扶贫成功案例的鼓舞下,老艾坪村其他青年开始踊跃报名参加中国水电八局提供的技能培训。不久,在中国水电八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老艾坪村第二批15位贫困青年在中国水电八局教育培训中心完成了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顺利入职中国水电八局。
王军介绍,下一步,中国水电八局将持续开展脱贫攻坚青年技能培训,继续发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及非卡户青年参加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成长为技术工人,通过一人带动全家、一户带动全村的举措,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